中国宁波网讯记者张夏珍
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都认同是龙的传人。喜欢龙、崇拜龙的祖先创造了舞龙这一民间艺术,神州大地处处有舞龙。而奉化人更是把具有奉化特色的舞龙艺术———布龙打造得登峰造极,其舞姿优美,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驰名中外。1996年,我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之乡。
布龙值得骄傲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布龙获得的荣誉:
1955年2月,由尚田镇条宅村和岳林街道周家村村民组成的舞龙队参加了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首次在杭城登台献艺,结果一鸣惊人。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观后赞叹不已,他激动地说:“我看了你们这条龙,真是大吃一惊。练就你们现在的功夫,非20年时间不可!”同年3月,这支舞龙队又参加了全国业余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优秀演出奖,当时的总理周恩来还称赞道:“这条布龙可以代表国家出国。”
1988年9月参加北京国际旅游年全国舞龙大赛荣获银奖。
1997年参加全国龙舞艺术节荣获最佳奖和“玉玺”双奖,同年9月参加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现场会比赛荣获金奖,10月又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丰收之歌”文艺晚会,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
1999年参加了国际友好城市博览会,与17个国际团队同台竞技,荣获浙江省委和省文化厅颁发的特别奖。同年12月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迎澳门回归中华布龙大赛”荣获银奖。
2002年,在宁波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上,2条长68米的布龙刚一亮相,就赢得全场喝彩,掌声不断,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此次比赛的最高奖———民间艺术创新大奖。
2004年11月,在全国第七届艺术节暨浙江省第五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风从东海来》优秀节目评选中荣获金奖,舞龙队被文化部授予特别奖。
回首奉化布龙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这些时刻和片断值得我们铭记。串连起这些时刻和片断,折射出的是奉化人民创造民间艺术的聪明智慧和勇于进取、不断争先的精神。
布龙永不言败
市文化馆馆长缪宏宇多年来从事布龙研究工作,他说,奉化布龙的特点和生命力就在于动作多,速度快,难度大。奉化布龙表演时有盘、滚、游、翻、跳等60多种动作套路,一气呵成,使人眼花缭乱。其他地方的舞龙有的是扛在肩上走走,而奉化布龙“龙飞人亦舞”,动的时候翻江倒海,气贯山河。现在的全国舞龙大赛的规定动作是以奉化布龙的动作套路为样本创立的。在缪宏宇的记忆中,奉化布龙至少经过了10多次的改革,包括动作、服装等等。而每一次的改革和创新,都是为了争创一流。
奉化布龙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凝结和见证了民间布龙艺人的智慧和心血。请随记者一起走进周家村“龙头”周永根的家。周永根的家里家具不多,但布龙却不少,有10条。他的父亲周小如曾赴北京参加了1955年的全国业余音乐舞蹈会演,儿子周佰已经是第五代舞龙人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布龙家庭”。说起布龙,周永根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他深深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对他讲起上北京进中南海舞龙的事情,不能忘记自己上学时用的书包就是用旧的“龙”衣做的。周永根说自己喜欢舞龙,喜欢舞龙时翻江倒海的气势,喜欢做“龙头”。他把自己的生命紧紧地和布龙连在了一起,他的名片上印的就是“中国宁波奉化布龙‘龙头’”。
周永根不仅家中有“龙”,他还会做“龙”。为了使“龙头”更好看,舞起来更威风,周永根用了2年时间苦心钻研。没有人教他怎么做,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不断实践,但人家都说他做出来的“龙头”有生气。
周永根说,奉化布龙敢于争第一,走到哪里都是奉化“活的名片”。
记者近日得知,今年,奉化布龙被列入我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业性试点项目,并和奉化吹打一起被列入我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名录,最近又被省里推荐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记者感言:我采写这篇稿子前,对奉化布龙知之甚少。在查找资料、实地采访中,我才发现奉化布龙如此璀璨,绚丽夺目。作为一个奉化人,不由得自豪起来。其实,奉化布龙只是我市众多民间艺术中的一项。我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九韶堂吹打、民间绘画、根雕、翻簧竹器、滩簧等民间艺术都曾经辉煌。
记者采访中,时时听到如何更好地让布龙艺术传承下去这一话题。的确,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民间艺术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不仅是建设先进文化、创建文化大市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我们热爱家乡、增强自信、创造新文化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