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让“七夕”成为“中国情人节”?
稿源:  | 2005-08-11 15:22:36

  相关新闻

  中国宁波网讯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和中国梁祝爱情节组委会联合向国家有关部门倡议,将“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这一天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为国人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今天,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中国梁祝爱情节组委会联合杭州、河北等各传说的发源地倡议:将“七夕”上升为中国的“情人节”,让这一天成为国人寄托情感、表达爱意和追求幸福的浪漫节日。(记者陈旭钦)

  甲方

  “七夕”不该被冷落

  “七夕”又被称为“双七”、“巧夕”等,古人对这个日子非常重视,在这一天通常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纪念。毫不夸张地说,“七夕”一度被冷落是中国人的悲哀!并且,从媒体称呼“七夕”为“中国情人节”就可以看出,西方情人节已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否则,为什么不见有人将西方情人节称为中国的“七夕”呢?

  每年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玫瑰花价格一路飙升,人们的购买热情并不见下降,商家也借此大赚一笔;而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还有多少人能够记得那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呢?据调查显示,76%的大学生更认同西方情人节,而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则被轻易地遗忘了!

  农历七月初七,是不应该被遗忘的日子,它所包涵的文化内涵,丝毫不比西方的情人节逊色。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姑娘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七夕”是对女孩的考验,比巧的方式有“浮针试巧”,还有一种叫做“蛛网乞巧”———前一种是用针放在水面上,看它们形成的形状来判断女孩子是不是手巧;第二种是逮一只蜘蛛,放在盆里,如果第二天,这只蜘蛛结出了圆形的网,那么就代表姑娘是心灵手巧的。地域不同,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别有趣味。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就如实记录了当年“七夕乞巧”的盛事。

  除乞巧风俗之外,“七夕”的饮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例如这天有吃巧食的风俗,包括瓜果、蜜、藕、松针饮料、五彩面、双色饭,食物非常精美考究。

  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如果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既是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一个传承,同时商家在这样的节日中也大有商机可寻,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成蹊

  乙方

  一个变味的传统节日

  尽管“七夕节”被称为是“中国情人节”,但情人们在选择相互赠送的礼物时,却与西方的情人节没有多大区别,依然是鲜花、巧克力和皮夹领带等,中国情人节并没有多少中国味。我觉得,这样的节日,其实已经偏离了“七夕”这一民俗节日的内涵,背离这一民俗节日本身赋含的传统文化的内蕴。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千百年来,中国民众真正充分体味“七夕”传统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往往也只能通过中国传统的方式。现在“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我以为,有些不伦不类。“情人节”本是一个舶来词,用这样的符合来称谓,自然削弱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味。

  在我看来,“中国情人节”,这是一个传统节日被异化的结果。将之视为一种传统民俗的断代,并不为过。我不否认,因为成了所谓的“中国情人节”,这个原来传统浪漫的日子,有了太多的“节日载体”。特别是在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这样的日子充满了太多的“物质化”。可是,我们不能忘记,民众的利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情感的。而情感的需求往往会被忽略,会为满足外在的物质利益所替代。而这样的情感,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消失。

  在我看来,“七夕节”变成“中国情人节”,这是一种悲哀。如果牛郎织女真的被遗弃了,“七夕”本身节日文化也就只能衰落了,甚至走向消失。本来,从七夕的文化内涵中就没有“情人节”的内容,因为西方的情人节风俗是在他们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很多依托的东西在里面,它与中国“七夕节”完全是两种文化形态。

  我记得一位专家说过,所谓文化建设,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也是人心建设,通过必要手段,恢复部分重要传统节日的地位,必然会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因为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在里面,再有附其上的审美情感、趣味,它的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变味的“中国情人节”,不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节日称谓与形态。单士兵

【编辑:吴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