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生简单朴素的办公室
-接受采访时不断埋怨有人“出卖”他,资助李小萍一事至今连妻子都不知道
-他说,帮助贫困学子等于在为宁波的建设发展储备人才,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①神秘读者“举报”好人10多位老板列入名单
中国宁波网讯8月22日,本报刊发宁波孙伯伯资助四川贫困学子李小萍的消息后,孙伯伯的善举感动了甬城众多读者,不少人纷纷致电本报新闻热线,提供有关孙伯伯的线索。
当晚,一位男性读者致电本报记者,称余姚有一位孙姓企业家,此人平时非常热心公益事业,在圈子里深得朋友的信赖,也许资助李小萍的孙伯伯就是他。
这位读者同时希望媒体能将孙伯伯更多的善举报道出来,以感动更多的读者,让更多的人像他一样加入到爱心助学的队伍中去。
遗憾的是,这位读者并不知道孙伯伯的工厂地址及联系方式。
第二天一早,本报记者赶赴余姚,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开始了大海捞针般的搜寻。在当地工商部门的协助下,记者圈定了10多位孙姓企业家。
8月25日晚,搜寻行动取得重大突破,记者终于获悉孙伯伯的真实姓名和工厂地址。
②本报记者闯进工厂老孙矢口否认资助
8月26日上午,记者径直“闯”进孙伯伯的工厂———一家五金厂,该厂规模并不大,厂区的院子里放着不少金属制品。
记者正四周环顾时,一名50多岁、身穿米色短袖衫的中年男子将记者拦了下来。中年男子个子不高,看上去很清瘦,但却非常有精神。
“找谁啊?”
“找一位姓孙的师傅。”
“有什么事吗?我就是。”中年男子边说边把记者请进办公室。
记者拿出记者证,还没开口说话,孙先生便惊奇地问,“记者怎么会到我这样的小厂里来啊?”。
“孙先生,我来是想了解您资助李小萍这件事的。”
孙先生听后连连摆手否认:“没有那回事,没有那回事,谁说我资助了李小萍?没有的事。虽然我也姓孙,但我不是资助李小萍的那个孙伯伯,记者你搞错了。”
③不愿暴露真实身份埋怨有人“出卖”他
最后在记者的几番劝说下,孙先生终于吐出不愿暴露身份的真实原因,并不断埋怨有人“出卖”了他。
他说:“这点小事是微不足道的,比起宁波的那些好心人,我根本算不了什么。如果就这样在报纸上宣传,岂不是要贻笑大方?另外,我当时资助小萍的时候就承诺过,不图任何回报,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如果现在我到报纸上去说这事,岂不有沽名钓誉之嫌?其实,在宁波做好事不露面的人比比皆是,‘顺其自然’等都是这样。”
得知记者为寻找他几次奔赴余姚,走访无数家工厂,接触了一大批孙姓企业家时,孙先生连连感叹记者“神通广大”。他说,这件事连他妻子至今都不知道,没想到让记者给发现了。记者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他,因此他同意接受短暂的采访。
④为何要资助贫困学子李小萍日记让他落泪
7月14日晚,孙先生打开电视机时,中央电视台关于贫困学子李小萍的节目已经接近尾声,他只知道李小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而无钱读书。
节目结束后,孙先生立即打开电脑上网查询,此时网上已经转载了相关内容。当他看到李小萍日记中的内容,特别是她对父母的那份感情时,孙先生感动得流泪了。他觉得这个孩子特别优秀,如果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去上学的机会,那么对社会肯定是一个损失。
第二天一早,孙先生就通过114查询系统查到了李小萍所在地政府的电话,后辗转找到了李小萍高中班主任夏净秋老师。就这样拨打了数十个电话之后,他终于与李小萍取得了联系。
经过多次电话联系,孙先生以诚意“击败”了音乐人高晓松,“抢”得资助李小萍的机会。
⑤个人生活极其俭朴并非想象中的老板
在常人眼里,像孙先生这样的人肯定是有钱的大老板。然而,记者见到的孙先生却是一个衣着朴素、生活俭朴的人。
他的办公室十分简单,基本没有装修过,办公桌和沙发都很陈旧,还在使用竹编椅子,比较“高档”仅仅是一台电脑和一台电视机。
今年50多岁的孙先生是余姚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他只读了三年书,然后就辍学在家干农活,后来他干过修理工、司机等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开车生意不好,他便买了些设备开了这家工厂。
因为书读得不多,很多技术问题他只能边干边学。这也让他对那些学习优异的学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当看到那些贫困学生没钱上学,他就觉得有一种难以推卸的责任感,迫切地想帮他们一把。
说起助学,他认为,如果我们宁波人资助了这些贫困学子,他们自然会对宁波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说不定哪一天,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来宁波工作,为宁波的建设做贡献,这不就是在为宁波吸引人才吗?所以,如果有更多的宁波人来帮助贫困学子,等于是在为宁波的建设发展储备人才,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本报记者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