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宁波网消息 他曾是“老插”,背朝青天面朝黄土,但他却用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和一本《简明英汉辞典》出色地写就了一本《英语常用短语辨解》;1977年,他以全国高考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大学,与“状元”仅几分之差;2002年,他入选具有百年历史、蜚声全球的《世界名人录》;两年后,他接到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通知,称他将被选入《剑桥蓝皮书》;他提出并系统地发展了包括指代的新格赖斯语用学理论,简称黄衍理论。他———就是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头戴牛津剑桥两顶博士帽的世界级教授黄衍。
永侠文
世界名人也是阿拉宁波人
黄衍1955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他的父母亲都是阿拉宁波人,姨妈是著名的宁波籍现代文学作家苏青。作为宁波人的后代,黄衍来过两次宁波。3岁时母亲带着他来宁波走亲访友,还有一次是1980年时,父亲带着他和他的妹妹寻根祭祖,去母亲老家鄞县(今鄞州区)石碶)镇的冯家村看了故居,也拜访了一些至亲师长。当时25岁的黄衍正是南京大学外语系的学生,他风华正茂,英俊潇洒,给宁波的长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世界级教授和学术权威,黄衍在国际上涉足颇广,他先后去美国、法国、德国等近20个国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还被邀请至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讲学。
2002年,黄衍入选《世界名人录》,该书于去年初在美国出版。该书惟一入选标准取决于候选人已经取得的杰出成就,而这些成就已经证实对社会具有深远的价值和影响。
2004年2月,黄衍接到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书信通知,该中心将于2005年下半年出版《剑桥蓝皮书》,在全世界范围内精选4000人作为世界名人。在全世界60亿人口中仅有4000人获此殊荣,真可谓凤毛麟角。
2004年5月中旬,温家宝总理在访问英国期间,在中国驻英大使馆亲切会见黄衍等一批留英精英并与其合影留念,总理的亲切关怀成为对黄衍的莫大鼓舞和鞭策!身在异国他乡的黄衍始终想着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近年来,他多次参加国内举办的国际语言学会议,常趁回国省亲之际到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讲学,给国内的学子带来国际上最新的语言学观点,并鼓励青年学子为国争光。
牛背上的全国高考“榜眼”
黄衍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文化大革命”那阵子,他和几乎所有的知识青年一样没能逃得过“上山下乡”的命运。中学毕业后年仅17岁的黄衍告别父母奔赴偏远的农村去当一名“放牛娃”。临别时,看着父母眉梢上挂着的淡淡忧愁,黄衍说:“爸爸,把你那架半导体收音机给我吧!我想学外语。”
听了儿子的一番话,父亲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心爱的收音机放进了黄衍的行李。母亲见状,又转身进屋取出一本她珍藏了10多年的《简明英汉辞典》塞给了儿子。下乡劳动的黄衍终于有了支撑精神的支柱。
黄衍在乡下放牛,这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学习外语。牛在一旁吃草,他便坐在田埂上看书或收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外语教学节目。有时他骑在牛背上,任凭牛自由漫步,思维则沉浸在外语的海洋中不可自拔。英语、法语、日语等点点滴滴的知识犹如滴滴春雨流进黄衍干涸多年的心田。当时,没有人能理解他,更没有人能分享他在学习中得到的乐趣。
放牛期间,黄衍做了件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他断断续续地写了一本几万字的《英语常用短语辨解》。别人笑这“放牛娃”痴人做梦,黄衍却全然不顾。他把书稿寄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社很快就有了回音,他们充分肯定了黄衍书稿的价值。
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当年7月,也就是下放后的第5年,黄衍以全国高考总分第二的优异成绩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南京大学外语系。
英语大师许国璋的赞赏
黄衍考入南大外语系后,学习非常刻苦,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他就在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学报》、《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国内英语学术刊物上频频发表论文。黄衍在学术上的突出表现受到南大校友、美籍华裔学者、哈佛大学博士丁乃通教授的极大关注。经他推荐,大四的黄衍获得了美国西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但由于当时“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不得自费出国留学”的规定,黄衍与这次良机失之交臂。
在南大校园里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黄衍苦读劲头不减当年。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编写完成了30万字的《英语常用短语辨析》书稿。这一书稿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主编的《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上连载,1986年2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83年6月,“国际生成语言学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当今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包括国际生成语言学会主席吕姆斯克(H·VanRiensdijk)也出席了会议。黄衍这个毛头小伙子也幸运地参加了此次会议。当时,大会指定由两位哈尔滨大学副教授作同声翻译,但他们面有难色,进退两难。黄衍见状主动请缨,为大会主席解围。他出色的翻译博得了全场专家的一致好评。为此,吕姆斯克(H·VanRiensdijk)主席当场宣布接受黄衍为该会会员。
此后,一鸣惊人的黄衍才真正被学术界刮目相看,视为瑰宝。同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国璋教授特邀国际语言学大师哈勒迪(Halliday)博士来华举办“哈勒迪讲习班”,赴会对象均为国内各名牌大学副教授以上学者,仅为南大硕士生的黄衍却被破例举荐成为正式学员。讲习讨论期间,黄衍发言十分踊跃,他对当前国际语言学派各体系的特征及相互的异同作了系统的阐述,其理论之精辟,举证之翔实,剖析之深刻令人耳目一新,一代宗师哈勒迪频频点头大为赞赏,并主动提出欲收黄衍为博士研究生。
1984年,我国英语大师许国璋教授审阅了黄衍的硕士论文后,深感欣慰,信笔写下16个字:才华横溢,思维敏捷,立论新颖,行文流畅。同年7月,黄衍以其出色卓越的论文,报教育部批准,破格提早一年被授予南大硕士学位。同年秋天,刚刚拿到硕士学位的黄衍,在公开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几乎同时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研究生全额奖学金及英国海外研究生奖学金,争得了留英深造的机会,成为新中国建国35年来第一个获得此项奖学金的中国留学生。
剑桥、牛津的两顶博士帽
1984年11月,黄衍跻身于学术氛围极其浓厚的剑桥大学,师从莱文逊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就在当年年底,踏入校门仅一个多月的黄衍就代表剑桥大学出席了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
黄衍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多次受邀参加剑桥大学每年两次的论文研讨会。每次会议上台宣读论文者有3人,一位是剑桥从外面请来的知名学者,一位是剑桥自己的知名学者,一位便是学生代表。而这个众人奢望的学生代表的名额几乎每次都被黄衍这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留学生获得。当黄衍上台演讲时,剑桥大学的院长、英国语言学会主席莱昂斯爵士都会赶来旁听。
攻博期间,黄衍也时常聆听世界级语言学家的发言并敢于向权威发出挑战。他曾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权威、生成语言学创始人乔姆斯基交流学术观点并反驳他的论述。即使是面对他的导师莱文逊教授,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国小子也把他的论点驳得体无完肤,令莱文逊惊奇之余喜出望外。在论文答辩会上,黄衍的博士论文以其全面的论证、缜密的思维、严格的逻辑折服了所有的主考官,最后主考官们一致同意黄衍论文不经答辩顺利通过。这在剑桥大学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1987年,剑桥大学邱吉尔学院想在博士中选拔院士,但竞争条件非常严格。黄衍雄心勃勃,不畏强手,通宵达旦地赶写竞选论文,最终以“立论奇特,推理确切,文字流畅”的评语在强手如林的竞争者中独占鳌头。为此,“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安德鲁·赫胥黎爵士和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梵切伦博士等都特地致函向黄衍表示祝贺。同年,黄衍还当选为剑桥哲学研究会研究员。黄衍继荣获剑桥大学院士后,又被破格任命为博士生导师,还荣获剑桥大学罗斯勃高级研究奖学金。
就在黄衍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后不久,牛津大学也把一个博士学位赠予了黄衍。这顶连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都梦寐以求而不得的牛津博士帽却“天方夜谭”般地落到了中国学者黄衍的头上!获得双博士的黄衍不仅是剑桥、牛津的骄傲,更是中国人、宁波人的骄傲。
在1990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语用学大会上,黄衍被当选为语法与语用学国际会议主席。
在以后的几年中,黄衍首先提出并系统地发展了包括指代的新格赖斯语用学理论,简称黄衍理论。2003年,他获英国艺术和人文研究委员会科研大奖,并被评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杰出学术成就的世界级教授。
宁波人应该为有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海外宁波帮”而深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