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中的抢险队员(左文辉摄)
罗涟浩胡章
中国宁波网消息 这里是全市防汛信息中心,拥有最先进的数据采集系统;这里聚集了全市最顶尖的水文、气象、水工专家,对各种数据进行着精确分析;这里还是防台抗台的中枢,一个个指令通过各种渠道发向各地。面对来势凶猛的“卡努”台风,这里经历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紧急转移15万人
“卡努”台风的走向有些怪异,在其移动较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外很多气象预报都没有分析到它会正面袭击我市。
“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指挥部于10日11时20分发出首个转移令,要求渔船、塘外养殖人员、临产孕妇、重危病人及其他行动不便人员率先行动;11日8时,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台风可能在我市周边南部登陆。于是,另一道指令发出了:非标准海塘内养殖、各类危房内人员转移;两个小时后,严密监视台风动向的气象技术人员急速来报:台风螺旋云系已到象山!这就意味着强降雨即将出现,情况十万火急。第三道指令迅速下达:各地危险山塘水库下游、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群众必须以最快速度转移。
三次指令,共转移了15万人。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这样用准备、限时、立即等层层推进进行“梯度转移”的办法,还是在“卡努”台风中首次使用,此举既能保证足够时间给群众转移,减轻了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又最大程度减少了群众损失。
千钧一发作选择
指挥部最紧张的一刻出现在11日晚上10时前后。
早在11日9时,白溪水库就已开闸预泄。然而,随着白溪流域雨量增大,下泄量也不断增加,到晚上8时15分,已经达到每秒1200立方米。期间,指挥部接到宁海方面打来的电话:由于白溪、西溪、黄坛等水库下泄洪水叠加,下游部分地区已经受淹,要求减小白溪流量。
此时,白溪上游暴雨如注,入库洪峰高达每秒2500立方米,水位一米一米往上涨,晚上10时,已达到173.32米。按照调度预案,如果达到173.5米,水库下泄流量必须达到每秒2100立方米;而达到174.3米,为了保坝,就只能打开全部闸门,后果将不堪设想。
减还是不减?在场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转向指挥部旁边的一个小房间里:那里,10多位我市最优秀的防汛专家拿着计算器,根据不断报上来的大量的雨量、水文数据,测算最科学的下泄方案。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只有在23时前后,把流量增加到每秒1600立方米左右,才能及时降低水位,避免更大流量下泄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于是,一个绝难决定但又不得不作的决定传到了白溪水库。在以每秒1600立方米泄洪半小时后,水库逐步减少流量,并在12日上午10时30分关闸。
科学抗台的“魅力”
在防汛指挥部,最显眼的便是不断变化着卫星云图、海潮、雨情、水情、风情、工情等数据的大屏幕,拥有12个子系统的防汛指挥系统的强大功能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它和8个县(市)区和5座大型水库连通,形成信息采集、输送、处理、会商等为一体的庞大运作体系。
由于普降大雨,我市部分地区积水严重。通过遍布各地的256个水文遥测站点传送回实时雨量信息,技术人员准确判断洪峰出现的时间和流量。11日晚上,鄞东南地区出现内涝,而位于上游的横山水库也逐渐靠近汛限水位,指挥部根据水库流域内降雨特点和水库来水状况,大胆决定不开闸泄洪。一天时间里,横山水库总共拦洪2900万立方米。经测算,这些水量如果下泄,鄞东南水位将提高50厘米。
平原地区同样碰到了排涝难题,指挥部通过洪水调度决策系统,进行着点对点的指挥。姚江是我市主要排涝通道,10日就已开始预排,把水位从2.82米降到2.45米。随着雨量加大,姚江很快出现3.76米的超警戒水位。技术人员精密推算出潮位起落时间,大闸管理人员据此24小时候潮开闸,一天之内有1.18亿立方米洪水奔涌而出,相当于把姚江水体换了两遍,从而为整个姚江流域减轻内涝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