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叶向群通讯员陈丽明沈远
中国宁波网讯 袁海华,宁波市看守所管教一科女民警。她每天的工作就是与一群犯下了罪孽并正为自己的罪孽赎罪的女人打交道。袁海华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凶巴巴的,相反,更多的时候她的脸上挂着敦厚质朴的微笑。
看守所的领导、同事介绍说,袁海华近年来已连续两次荣立三等功,在监所内深挖出各类有效犯罪线索100多条,侦破或协助侦破刑事案件50多起,其中包括6起杀人案。而更为人们所称道的,是她的细心、耐心和爱心。
“亲手交给她的父亲,我才放心”
今年5月的一天,袁海华的女儿高烧发到40摄氏度,正在医院挂吊针。当她走出看守所大门赶往医院时,一眼就看到了阿芳。怪了,这孩子怎么还在大门口徘徊?
这天是阿芳刑满释放的日子。所里按规定早在一个月前就通知了她的家人。但不知何故,当天阿芳走出看守所大门后,左等右等不见家人的身影。17岁的聋哑姑娘阿芳,老家在湖北,因与后妈闹翻脸,一气之下只身来到宁波,混不下去就伸出了“第三只手”,被送进了看守所。
看到阿芳愁容满面的样子,袁海华急步上前询问。身无分文的阿芳用手势比划着说自己不知道何去何从。袁海华顾不上女儿了。心想,这女孩才17岁,又是聋哑人,弄不好就会被坏人骗去。她将阿芳安顿在附近的丽园宾馆,又设法联系上阿芳的父亲。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听到消息,正在广州出差的阿芳父亲马上启程赶往宁波。电话里,袁海华一个劲地安慰阿芳父亲:你的女儿这次不会再跑丢了,我一定亲手把她交到你的手里!
刑场上,女囚提出最后请求
在袁海华看管的100多名女犯中,不乏死囚犯。生命已能看到尽头,一些人自暴自弃、情绪无常,她们是管教对象中的“刺头”。
台州人刘美,今年27岁,事发前暂住在海曙区联丰一带,离婚后她独自带着一个两岁大的女儿。去年年初,因为100元的赌资,她用刀捅死了一名50多岁的邻居,被判死刑。刘美进了看守所后,情绪相当激动,还有轻生的念头。袁海华布置相关人员悄悄地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心想,作为一名母亲,女儿肯定是刘美最大的一块心病,稳定她的情绪必须由此入手。袁海华下班后特意骑车去看望刘美的女儿,然后挑“好消息”告诉她。去年11月6日,是刘美的生日,袁海华想,这也许是她的最后一个生日了。当天她特意买来一只蛋糕,然后组织监室在押人员一起为刘美过了27岁生日。
管教民警的爱心,不但缓解了刘美的情绪,还激发了她立功的渴望。那天她从电视上看到东南亚发生大海啸的消息,主动捐出500元钱献给灾区。
执行死刑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临刑前,刘美央求执行法警让她打个电话,她要最后听听“看守所袁管教”的声音。电话这头,袁海华听到对方说:“你是好人,好人一定会有好报……”
女警官的“独门功夫”
看守所民警的职责除了管教犯人,通过教育重塑她们的灵魂,还有一项任务是开辟狱内第二战场,侦查深挖犯罪线索。袁海华被公认是看守所里的破案能手,而这应归功于她的“独门功夫”。袁海华的“独门功夫”说来也简单———用自己的真情换取囚犯的信任,用法理唤醒她们的良知,并让她们坦白余罪,争取立功减刑。
看守所曾经羁押过一对四川夫妻,双双贩毒,结果男的被判死刑,女的被判了无期徒刑。那名女囚犯对生活完全绝望了,一个劲地寻死觅活。经过无数次的生活上关心、思想上沟通,袁海华牢牢抓住了这名女犯的一个心理特点———她两岁大的女儿还养在老家。袁海华苦口婆心地劝告她:哪怕为了女儿,你也应该立功赎罪。该女囚心有所动。为了巩固“成果”,袁海华又想出了另一招术。那年情人节,她从街上买来一盒巧克力、一枝玫瑰花,分别送到这对夫妇手中,并佯称是他俩彼此送的。身陷囹圄,睹物思人,那对囚犯夫妻感动于袁海华的人性化管教,马上检举了另外3起贩毒案。
袁海华曾经在一篇工作心得中这样写道:当我面对那些失去自由、被迫接受改造的女人时,常常冒出这样的想法———她们固然罪有应得,但惩罚终究不是最终目的,我希望通过改造能让她们获得新生,重续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文内人物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