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三车”整治后 电动自行车何去何从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5-09-26 11:16:44

  记者邓少华

  中国宁波网讯 今年8月市区“三车”整治后,众多市民选择了电动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以致于出现了排长队购买电动自行车的场面。一时间,电动自行车穿梭于甬城大街小巷。

  来自市非机动车管理所的数据表明,自1999年初施行目录管理上牌制度以来,电动自行车在宁波发展迅猛,市区电动自行车上牌数量迄今突破20万辆,整个宁波大市总量则达到40万辆左右。而在街头行驶的电动自行车远不止这个数字,因为还有不少没上牌的。

  质疑,源于问题多多

  尽管电动自行车受到了欢迎,但前景并非一路坦途。

  国内一些地方对电动自行车持拒绝态度,甚至出现了“珠海立法禁电动车”事件。

  事实上,电动自行车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首当其冲便是安全问题。据市交警部门透露,自“三车”整治以来,与电动自行车相关的各类事故接连发生,今年七月初至今已经发生致人死亡或受伤事故多起。据分析,电动自行车车速比自行车快,不少人骑电动自行车的时速高达20至30公里,有的甚至接近40公里。很多人把电动自行车当成摩托车,行驶在机动车道上,行进中电动自行车又“悄无声息”,突然拐弯,往往令机动车避让不及,极易发生车祸。

  问题还不止于安全。一份出自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的消费者问卷调查———《目前阻碍中国电动车发展的“十大瓶颈”及解决对策的全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产品质量问题占17%,售后服务、配件质量及价格参差不齐的占14%,“三包”无明确标准的占7%。

  宁波,不轻言“封杀”

  昨天,正在宁波举行的全国电动自行车信息交流年会暨中国电动自行车发展高峰研讨会上,这份调查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赵国通等专家认为,在当前能源紧张的情况下,发展取代燃油型交通工具的电动车应该是个大方向,电动自行车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消费者叫好的商品,为何会在一些地方遭到‘封杀’,问题首先出在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家身上。”专家指出,目前全国近千家生产电动自行车企业中,确有少数厂家对质量、售后服务不负责任,出现了假冒伪劣、低质低价,无售后服务、超标违规等行为,导致电动自行车受到了一些地方的质疑。

  显然,电动自行车要想谋求光明的未来,生产厂家首先当自律。

  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王凤等专家认为,电动自行车作为新生事物,还需要政府理性对待,规范管理,正确引导。

  这一点与正在网上征求意见的《宁波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修改意见稿)》不谋而合。该修改意见稿透露明确信号,宁波不会“封杀”电动自行车,但将规范管理。其中包括,要求蓄电池的额定电压不大于36伏特;设计最高时速不超过20公里,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电动自行车使用年限8年,等等。

【编辑:吴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