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罗涟浩赵科王迪)在刚刚翻耕过的20多公顷土地上,慈溪桥头镇成达农场的“田老板”杨成达指挥50多名“田头工人”正在播种蔬菜。他说,这些蔬菜光有机肥就要用720吨,不过效益也很诱人,到11月份销到日本,每亩收入最少也有2000元。在慈溪,像这样由家庭独资方式注册和经营的农场已多达115家,每年能赚7000万元。
慈溪当地土地流转极为活跃,土地经营大户经营面积迅速增加。目前,这115家农场面积全部在6.6公顷以上,总经营面积近2666公顷,成为众多农业加工贸易企业长期固定的原料基地,经过工商登记,经营大户身份变成了农场业主。当地政府为此还建立了对家庭农场的贷款担保信用机制和中小农场发展基金,鼓励扶持“家庭农场”迅速扩张。
该市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多达300多家,年加工农产品80万吨左右。为与企业配套,“家庭农场”凸显了更加明晰的产业特征。他们往往专业生产某类农产品,具备了“批量生产”的能力,其成品率达到90%,商品率100%,以产定销的比例高达90%以上。绿基农场是慈溪市最大的“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多达80公顷,但农场业主罗水耀从来没有为销路担心过。“只要产品符合订单企业要求,有多少销多少。”他说,农场产的芽甘蓝、大葱和绿花菜的平均价格要高出市场价格10%到20%,而且因为是有计划生产,其成本反而降低10%到20%。他从前年开始投入100万元办这个农场,一年后基本收回成本。
在这些农场的醒目处,几乎无一例外都挂着某加工企业定点生产基地的牌子。该市海通、永进等农业龙头企业的销售人员表示,如今企业和农场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基于长远考虑,双方履约率一般都是100%。另外,由于实行了批量生产,农场产品安全性易于被监控;通过产品产地的标识、品牌的管理,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安全性还可实行安全追溯,进行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