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1年举行的老挝问题日内瓦会议期间,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与联合国秘书处中国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右四为陈毅,右七为黄圣仪。
黄圣仪退休后在美国旧金山定居。这是他在一个叫做“乐诗亩”的地方,和一群中国老友在一起。前排右一为黄圣仪,他手扶着的是他的夫人。
中国宁波网讯 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能够在联合国担任国际公务员,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我们的宁波老乡,1941年毕业于宁波中学的黄圣仪,不但在这个全球瞩目的国际组织工作了整整31年,而且成就卓著,出类拔萃。
10月5日,黄圣仪先生携夫人和女儿,从美国旧金山经上海回甬扫墓。我在黄先生下榻的宁波大酒店,采访了这位了不起的老宁波。
出类拔萃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的年龄,你肯定看不出黄圣仪已是一位耄耋老人。今年83岁的他,神清气朗、见多识广、谈吐幽默,可敬可亲。比如,他在谈到50多年前初进联合国纽约总部中文科时,与华裔同事车公和鲍君三人合组一车队,轮流开车上下班,人称“黄包车”,亦属巧合,一时传为美谈。
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黄先生还笑言,美国西海岸的阿拉斯加是阿拉宁波人发现的。据说,当年宁波一带有船民飘洋过海抵达阿拉斯加,对当地询问他们的爱斯基摩人说:“阿拉自家人。”爱斯基摩人恍然大悟:“噢,阿拉斯加。”
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随着黄先生的侃侃而谈,他那极富特色的经历,以及对祖国、对家乡、对母校那种至纯至真的深爱,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展现……
黄先生告诉我,他是通过考试进入联合国的。1951年,联合国秘书处招考中文译员,这是历年罕有的一次公开考试,竞争非常激烈。当时已从大学毕业6年、年仅28岁的黄圣仪正在华盛顿,就去报了名。应试人数约300名,最后仅取9人,黄圣仪以优异成绩名列其中。第二年春天进秘书处,成为联合国里最年轻的工作人员之一。
世界上人才济济的地方多得很,但没有一个地方能像联合国那样集中五大洲四大洋的各类精英。出身于宁波鄞县农村的黄圣仪没有丝毫背景,完全凭着自己的本领,从基层职位开始,历经磨炼,逐步晋升,至1983年退休时,任人事厅长办公室专门助理主任,成为这一关键部门举足轻重的人物。
黄圣仪精通英语、法语、德语,还懂世界语,这使得他在联合国这个国际舞台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在31年不平凡的岁月中,黄圣仪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许多人共过事,包括联合国的六位秘书长:从第二任秘书长、瑞典人哈马舍尔德开始,到目前在职的第七任秘书长、加纳人安南。黄圣仪以自己公正勤勉的作风和出类拔萃的才华,得到同事们的普遍赞赏,成功地代表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
少年才俊
黄先生说,自己之所以能进入联合国这个无数人向往的国际组织,并在人才荟萃、强手如林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离不开母校当年的培育。
他至今还记得,1951年报考联合国时,试题中有一类非常别扭、非常难译的“怪题”,幸喜他在宁中时代的英语王老师曾以此类句法作为范例,传授过翻译之道,于是驾轻就熟,顺利过关。尽管这只是小小的巧遇,但对人生遭际,往往有重大的影响。
黄圣仪中学时代的同窗好友、大他两岁的老班长王积衤某曾告诉我,黄圣仪当时在班级里年纪最小,但非常聪明,功课非常出色,英语成绩在同学中更是数一数二,这为他后来进联合国大展宏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他不但功课好,而且思想进步,为人正直,是当时宁中“读书会”的进步学生。1940年春,在国文教师吕漠野、教官黄子厚的带领下,黄圣仪与王积衤某等11名学生一起,曾代表宁中参加过长途跋涉500余里奔赴抗战前线的劳军行动,一时间轰动浙沪。
黄圣仪在宁波中学求学的日子,正是国难当头、抗战爆发之时。为避战祸,学校被迫四迁校址,“流亡”于鄞县、嵊县、东阳和磐安等地的穷乡僻壤。前后历时8年半,期间历尽千难万险,饱受千辛万苦。尽管条件极端艰苦,师生们食不果腹,夜难安寝,然而宁波中学的优良校风,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仍如春风化雨,使黄圣仪受到良好的启蒙。尤其是教他们高中国文的班主任吕漠野,思想进步,才华横溢,给黄圣仪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赤子之心
黄圣仪1947年到美国后,对祖国、对家乡、对母校,始终魂牵梦萦。遥望故土,万里迢迢,海天相隔,大洋茫茫……正如张明敏歌中所唱的:“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直至1973年,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席位不久,黄圣仪在阔别故乡26年后,终得第一次回来探望。当他含着热泪一踏上祖国的土地,就情不自禁想放声呼喊:祖国母亲,我回来了!从此后我可以经常来看您了!
作为一个多年来为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联合国资深工作人员,此后黄圣仪多次受到中国有关方面的邀请,以贵宾身份登上天安门城楼国庆观礼台。他告诉我,感受最深的是198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那次。当游行的大学生队伍走过来时,突然,欢腾的人群里出现了“小平您好”的横幅,使得他这个海外游子感慨万千:中国变了,中国改革开放了……另一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建国50周年国庆大阅兵。那威武雄壮的方阵、英姿勃发的战士以及许多第一次亮相的新式武器,让每一个中国人无比自豪、无比激动!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宁波人,一个曾在宁波中学读过书的学子,黄圣仪想,回报祖国、回报家乡、回报母校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己之力,设立一项奖学金,帮助家境清贫的优秀学子成才。6年前,他捐资2万元,以恩师吕漠野的名义,在宁中设立了奖学金,此后每年都寄来2万元,至今已有12万元了。这是宁中有史以来校友捐赠的最大一笔资金。
我问黄先生:设立奖学金之举,亦有所闻,但通常都是以捐款者名义设立,还没听说过以老师名义的。这是为何?
黄先生深情地说:我在宁中读书的时代,正是宁中历史上最苦难的岁月。在苦难中成长的经历最难忘,在苦难中建立起来的感情最真挚。在嵊县长乐镇太平村,吕漠野老师和我们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他教给我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作为学生,成才后不能忘记老师……
黄先生强调,不忘过去,是做人的根本。
为了让出生在美国的子孙后代不忘自己的根,1994年黄圣仪金婚50周年之际,他特意与夫人带着两女一子和他们的配偶以及孙辈,全家三代11口人一起,从大洋彼岸回故乡探望。去年是结婚60周年纪念,孙辈已增加了两个,黄圣仪又一次带着全家三代13口人不远万里回来。
这次,黄圣仪先生和年过八旬的夫人,带着在华盛顿出生的小女儿一起回来,除了回横溪石桥祭扫祖坟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一定要到宁波中学位于高教园区的新校舍看看,并将自己参与编写的《联合国里的中国人》一书(英文版)赠送给母校。
“这次是归根之旅了。”黄先生对我说,“到了现在这个年龄,行动确实已经不太方便,以后不能常常回国来了。不过,到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我还是一定要回来看的。”黄先生回忆道:“当时,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一发表,我就立即从旧金山打电话给清华大学的弟弟,对他说,你给我留着家里的住处,到时候我看奥运会要来住的噢……”
这,就是一个血管里流着中国血、身上烙着中国印的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