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激情燃烧的地方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5-10-14 10:07:42

  记者左文辉北仑记者站赖刚李源胡璐翚

  中国宁波网讯 这是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冲击波撕裂着空气,在东海边激荡。

  1984年5月的一天,11.5吨炸药将小港方向的横水山劈开。它是当年我国少有的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启动的礼炮。20年来,一批批创业者来到这里,在这片热土上燃烧着他们的激情。

  聚合

  在神奇力量的召唤下,游离态的创业者和资金聚集起来

  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宁波开发区一启动,就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

  高鼻子的德国小伙子彼德穿着牛仔裤,背着鼓鼓的行囊来了。他创办了一家玩具厂,把充满中国味的玩具卖到他的祖国,卖到全世界。

  目光敏锐的秦荣华带着100万美元从台湾来了。他开了一家小厂,为当时国内还是奢侈品的汽车生产零部件。10来年后,他获得的利润超过了投入的几十倍,而且在全国各地开办了十几家厂。

  戴着宽边眼镜的留日博士凌国良回来了,他用15万美元注册的新材料企业明年将有4000万元的产值,他的金属陶瓷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日籍华人栾海燕来了,她来到宁波开发区投资合作局成为一名政府雇员,这是宁波市第一位政府雇员,她第一批引进资金就是600万美元。

  更多的人来了,从五洲四海,从神州大地。20年前,横水山劈山的一声炮响,就是招集这一切的号角,是创业者浩浩荡荡聚合的先声。

  记者站在戚家山上遥望开发区,工厂林立,车水马龙。有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年底,宁波开发区已引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1047个,包括200多个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平均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外商投资强度达到4.4亿美元,成为全省外资最密集区。

  嬗变

  人才、技术、资金的摩擦融合,产生新的生命体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经国务院批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面积也由3.6平方公里扩大到29.6平方公里。

  聚合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性的产业转型给开发区的壮大提供了契机。更多、更大的企业进入开发区,其中包括日本三井、丸红、美国埃克森、陶氏化学、德国赫斯特、韩国三星。原国家副主席、中信公司创办人荣毅仁,香港包氏家族、董氏家族、顾氏家族,石化巨头王永庆,世界造船业巨头韩国三星的老总都悄然来到开发区。

  事后有媒体惊呼:“位于北仑的一个开发区在悄悄谋划奇迹。”那些年,外界在密切关注深圳和浦东变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北仑港畔的这个开发区。

  当资金和技术的问题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解决之后,这些人才、技术、资金都会以从来没有过的速度摩擦融合,孕育着一次嬗变。

  1999年开始,嬗变的序幕正式拉开了。众多的世界产业巨头和20个全球500强企业在开发区落户,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石化、现代纸业、食品加工、机电等工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也开始并驾齐驱。人们发明了一个新的词汇来描述这个集约式发展的全新的产业集群———临港大工业。

  辐射

  全新的理念迸发出极强的穿透力,向周边传播

  “我是在苏北农村长大的,以前做梦也没想到今天能够出国学习!”不久前,三星重工(宁波)有限公司员工冯彬,在上海浦东机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这样说。他和其他16名工友一起,启程前往韩国巨济岛,到三星集团造船业总部基地接受一个月的焊接专业培训。

  韩国三星集团有一种独特的员工培训方式。它的海外企业在招收新员工之后,先在当地培训3个月,选出优秀者送回韩国本土再培训,这样可以保证它遍布世界的生产企业的员工协调一致,也强化了企业的凝聚力。

  如今这种培训模式已经在开发区、北仑区甚至更大的区域传播。据了解,中华纸业先后派员赴马来西亚、芬兰、日本、德国学习,2003年为68人,2004年为108人,今年更多。“宇进塑机”、“兴洋毛毯”等一批外资企业也在跨国培训中尝到了甜头。

  开发区引进的外资企业,传播着跨国培训、海外专利、国际商标、标准认证、跨国采购、国际代办、严格质量管理体系这些新的管理经营理念。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仅由官方渠道进入开发区参观学习的人数就有80多万人。

  开发区承担起过去20年的历史责任。20年前进入开发区的这些年轻人的额头上出现了皱纹。在采访中,他们几乎用同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无悔和骄傲:“我参与了中国从国门初开到全面开放的全过程,见证了中国开发区建设的历史。”

  面对未来,宁波开发区正试图跳出当初单纯招商引资的框架,通过“升级”和“转型”提高发展水平,以外资带动内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新型工业化探路,再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这是宁波开发区新的历史使命。

【编辑:徐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