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我和宝宝一切平安。”今天上午,张波正在给丈夫发短信。
“宝宝,这是你的新衣服。”为了迎接孩子的出生,张波和妈妈正在整理宝宝的各种衣服。
这里有这样一位主人公,他的爱妻预产期已到,正在待产,他为了被美国夫妇领养的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名中国孤儿,抛下妻子赶赴北京为患儿捐献骨髓。他的血给这名生命垂危的孩子带去了希望……此时,他和妻子共同的感言是———
记者戴伟龙/文张柯/摄
中国宁波网讯 昨天是鄞州区古林卫生院中医科医生张波的预产期,可此时此刻,平时对她爱抚有加的丈夫汪霖,却不在她的身边,他正在北京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为一位远隔重洋的华裔小姑娘捐献造血干细胞。今天上午,张波给在北京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的丈夫发去短信,得知丈夫正在接受第二次采集,一切正常。夫妇俩通过短信互报平安。
中国弃婴成为美国夫妇的心肝宝贝
琳达是一名律师,丈夫欧文从事图文设计。住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他们是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三个孩子都已经成家并且为人父母。住在空落落的大房子和大花园里,琳达夫妇的心里也变得空落落的。1997年,琳达向丈夫建议去领养一个孤儿,这样既可以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又可以帮助孩子。欧文爽快地同意了。
1998年,就在他们结婚30周年的时候,琳达和欧文来到了湖南常德社会福利院,准备收养一个孩子。欧文一眼就从10个孩子里挑中了才14个月大的常伴。常伴是一名被遗弃的女婴,福利院的叔叔阿姨给她取名常伴,就是希望健康、快乐、幸福与她常相伴。琳达夫妇收养了她后,常伴终于有了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到美国后,常伴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凯丽。凯丽在美国父母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这个可爱活泼懂事的孩子成了琳达夫妇的心肝宝贝,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养父母为救女儿几次赶到中国
对于小凯丽而言,幸福生活似乎来得太快。2002年1月4日,是凯丽5周岁生日。全家人相聚在一起,向凯丽祝贺,为凯丽祝福。可是,生日过后没几天,凯丽突然生病了。她发烧,咳嗽。一天深夜,熟睡中的琳达突然被女儿叫醒,女儿凯丽站在床边,整个面部似乎到处都在流血,鼻孔、耳朵里的鲜血还在继续往外冒。琳达连忙立即把凯丽送到医院救治。医院的一纸诊断书送到琳达夫妇手中:再生障碍性贫血。医院告诉琳达夫妇,凯丽的造血系统已经不再生产血红细胞,要使她赢得第二次生命,惟一的办法就是进行骨髓移植。爱女心切的琳达夫妇竭尽全力挽救孩子的生命,他们在美国和欧洲为凯丽检索了800万份资料,但没有找到适合凯丽的配型。绝望之中,琳达夫妇想到了凯丽的出生地———中国。
2003年2月,琳达来到北京。她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找到凯丽的亲生父母,因为血亲间造血干细胞相合的概率远远大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二是在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中搜寻与凯丽相合的配型。当时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的库容是5万份数据,其中并未找到与凯丽完全相合的配型。琳达随后又马不停蹄地赶赴湖南常德,试图寻找凯丽的生身父母,但他们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琳达含泪离开湖南。
虽然琳达的第一次中国之行没有找到合适的捐献者,但琳达收到了成千上万支持者的来信。这激发了她再次走访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城市的想法。2003年11月5日,琳达再次来到中国,来到湖南,来到常德,还是把希望寄托在能够找到凯丽的亲生父母上。但是凯丽的亲生父母始终没有找到。好消息在2003年11月16日出现,天津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工作人员在库中查询时,找到了一份与凯丽6个基因位点配型相合的干细胞标本。2004年年初,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凯丽接受了移植手术。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手术后不久,小凯丽出现强烈的排异反应,生命一度濒临危境。
今年5月,琳达夫妇向我国旧金山总领事馆求救,希望通过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媒体再次呼吁:救救凯丽。5月16日,中央电视台的3名记者专程奔赴常德,为凯丽寻找生命的最后希望。与此同时,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在新增的志愿者血样中也开始了又一轮仔细搜寻。
一千万地球人中惟独他能救孩子
今年8月份,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检索到了3位与小凯丽初配相合的志愿者。其中一位在浙江分库,资料显示,志愿者叫汪霖,今年28岁,是富阳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工作人员立即与汪霖取得了联系。得知此事后,汪霖也非常高兴,立即表示愿意为小凯丽捐献造血干细胞。
汪霖的妻子就是鄞州古林卫生院的中医科医生张波。昨晚,记者找到了正在鄞州姜山娘家待产的张波。张波告诉记者,汪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当初,她就是因为这点而看中了他。话不多,很善良,这是张波对爱人的评价。2000年,还在上大学的张波到宁波中医院实习,当时,汪霖也在这家医院实习,这个不善言谈但很刻苦的男青年引起了她的注意,两人从此接下了缘分。实习结束后,他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家乡工作,但仍然一直保持着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靠得更紧了。2003年,他们终于结成了夫妻,不过仍然分居在两地。
去年5月,汪霖与100多名同事一起,参加了由富阳市红十字会组织的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登记入库成为一名中华骨髓库志愿者。今年8月,汪霖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美国一名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8岁女孩初配成功,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已经有孕在身的妻子。
“虽然我也是医生,但对这方面了解还是比较少,一开始,我真的不希望他去。”张波说,“可是汪霖对我说,这个几率太小了,简直比中500万彩票还难得,何况还能救人一命。”张波终于答应了丈夫。“从那以后,他就每天跑步锻炼,给自己增加营养。他说现在自己的身体,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了。”
9月16日,他再次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知道自己是初配相合的志愿者中惟一一位与女孩HLA高配成功的人,据专家说,这样高配成功的几率是一千万分之一。9月17日,汪霖赶到浙医一院做有关体检。国庆节前,他接到了最后通知:一切没有问题,10月13日赴北京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希望孩子在爸爸回来后出生
从接到通知到最后启程出发,为人低调的汪霖始终没对别人透露过什么,就连医院的领导也是最后从红十字会得到的消息。为了弥补家人,10月9日,汪霖特地请了假,和妈妈一起从富阳赶到姜山,12日又赶回杭州。“真舍不得他走。”因为两个人都是医生,工作都比较忙,因此,平时每隔两周,他们才有3天的调休时间。而从姜山到富阳,中间至少要换4趟车,“如果都赶得巧的话,花5个小时我们就可以见面了。”张波说,“但每次见面只剩下一天半,一个月也只有3天。”
10月12日起身飞往北京为小凯丽捐献造血干细胞,想到昨天就是妻子的预产期,这两天,远离妻子千里之外的他,担心、喜悦、责任百感交集,一有空他就给妻子发了短信、打电话。昨日下午3点,汪霖在进入北京航天中心医院血细胞分离室进行第一次造血干细胞的分离采集前,他和张波再次通了电话。他对张波说:“我现在最期望的是,能在采集完造血干细胞后,回去等待孩子的平安降临,不知道小宝宝能不能等待爸爸回家后再出来。”
张波的妈妈这几天担负起了照顾女儿的重任,她对记者说,为了迎接小宝贝的出生,该准备的她已经全部准备好了。她说:“我们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或给予他人帮助,没有什么比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更有意义。作为家属,我们都为汪霖骄傲。”
张波告诉记者,这两天,写日记成了汪霖的必修课,他说要把这段时间所有的心路历程都写下来,作为送给即将降生的宝宝的礼物。说到这儿。张波捧着一件婴儿装,摸着自己鼓起的肚子,自言自语地说:“乖宝宝,爸爸去做一件大好事了,我们等他回来好不好?”张波对记者说:“等孩子出生了,我会告诉孩子,在他(她)出生前,爸爸曾做过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