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记者站陈海波罗国荣
中国宁波网讯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从身份上向市民转变。但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不可能一步到位。市郊一个大型农民安置社区———江北区洪塘街道姚江花园的老杨和他的邻居近日向笔者讲述了他们的新生活,其中有欣喜也有困惑。
农具放着碍眼弃之可惜
两年前,老杨他们告别了生活几十年的方界村。带着一批农具,他们搬进了街道统一建造的漂亮小区,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新居。近日,老杨向笔者展示了他曾经的“伙伴”:铁锹、锄头、镰刀、粪桶、秧绳……这些老古董,有的倚在新居墙边,有的塞在门前石板下。他说,小区里大多数人家都藏有从农村带来的农具,如果收集起来,应该可以开个“农具展”了。搬家时,儿子要求把破旧家什扔掉,不要影响新居形象。但老杨舍不得农具,使用这么多年,已产生了感情。“看着它们,心里也踏实一些。”他说。
菜地反对声里生机无限
农村宅前屋后常见的菜地,也在小区里一片片“复活”了。笔者看到,有的房子四周种了一圈毛豆;有的门前种了几行豇豆;有的种了一小片青椒;还有的则种了鸡毛菜、青葱、青蒜等。
居民们说,搬进小区后不久,菜地就陆陆续续出现了,一般占地两三平方米。多是一些老人在侍弄,既图吃菜方便,也是受以前习惯的影响,闲来喜欢种点瓜果蔬菜,也可活动活动手脚。居委会干部介绍说,多时,有30多户人家开辟了菜地,不仅破坏了原有绿化,影响了小区的整体景观,一些居民还在菜地里打农药、浇粪水,影响了其他居民的生活。他们多次劝阻,并进行了整治,但“歼灭”的菜地一两周后又会冒出来。为此,居委会还专门召开了几批居民代表的听证会,听取居民对菜地存留问题的意见。可令人奇怪的是,虽然每次有七八成代表反对菜地存在,但在实践中,由于互相效仿,菜地又会一再出现。
邻里关系有些疏远
搬进了集中居住的小区,他们却颇感冷清:邻里之间没了往日热情,大家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老杨说,刚搬到小区时,邻居都是陌生人,于是他尽量少说话,以免发生矛盾。他也不太敢跟邻居借东西。而在以前的村里,邻居是相处几十年的熟人,互相借东西十分平常,即使邻居不在家,他也可以自己取来,然后再告知主人。他还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也少了。在农村里,遇上突然下雨,他会帮邻居家收衣服……而现在,眼睁睁看着邻居家晾晒的衣服被雨淋湿,他也不敢伸出援手,因为担心邻居引起误会。
身体不适应新生活
以前,天天忙着农活,从不觉得身体有问题;可现在,参加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住进了新型小区,居民们却发现身体不适应了。他们认为还是生活习惯造成的。现在吃得好了,不用干农活了,中老年人却没有锻炼的习惯,时间一长,不少居民明显胖了,身体也出现了各种毛病。一位刘老太,身体虚胖,患有高血压,一直需要吃药。不久前,她参加了社区里的“健康讲座”,从而调整了饮食结构,并每天参加锻炼。现在,刘老太精神了,血压也降了下来。中老年妇女纷纷加入到锻炼行列,小区里出现了早晚广场舞会的热闹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