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考古专家林士民谈宁波港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5-11-01 12:27:52

  唐宋时期明州港海上航线略图

  撰稿张建平

  -受访人

  林士民,1953年毕业于锦堂师范,1962年起进入宁波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曾先后担任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1984年,主持全市范围内瓷窑遗址的大规模普查。1987年,他以16项考古、清理、调查的实践与理论成果,取得了恢复职称评定后首批副研究员任职资格。1993年,他又以新的14项考古调查和35项研究成果获得研究员的资格。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采访动机

  林士民是我市屈指可数的考古专家,在其40多年的考古研究经历中,他挖掘出来的古文物,上溯几千年。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宁波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开拓、奋进和不辞艰难、迎头而上的精神。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有关宁波港的形成历史、海上丝绸之路中宁波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宁波古代独特的海上陶瓷之路等,都为宁波港的今天和明天的发展提供了深层次精神内涵的支持。

  -光影档案

  河姆渡遗址里出土的木桨,距今6500—7000年

  1979年发掘的海运码头宋代外海船

  从宁波现今的三江文化长廊沿母亲河姚江往上追溯,我们的目光一定会集中在我们先人生活过的那块土地———余姚河姆渡遗址。为再次翻开这段历史,记者找到了曾两次参与现场发掘,多年来一直从事考古研究的林士民研究员。

  如今已70多岁的林士民研究员,可以称得上是对河姆渡文化研究很透彻的人。虽然40多年前,他自己也未曾想到,会同宁波这座城市的先人如此的接近。上世纪70年代,他参加了长江、黄河流域主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察研究。从此,林士民正式踏进了考古这一神秘的殿堂。

  在此后40多年的生涯中,林士民一直默默地从事着文物考古工作,虽远离尘嚣,但却神驰古今数千年,他寻觅于旷野和废墟之中,沉浸在古今文明的对话之中,将湮没于历史尘封之中的浙东文化宝藏一点一滴地发掘出来,昭示于世人面前。林士民不但亲身参与了河姆渡遗址的两次发掘工作,还对浙东青瓷、海上丝绸之路等做过系统的研究,他的研究系统地再现了宁波这座东方大港的昔日文明,为宁波书写文明史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依据。

  

  从河姆渡遗址看最早的航海寄泊点

  1973年6月,余姚罗江公社在建设排涝站,农民挖掘到三四米深时,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和野兽的骨头,这里就是后来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当时公社的负责人马上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县文物管理部门,县文物管理部门又报告了省文物管理局和宁波地区。当时,林士民正陪着国家文物管理局的几位专家在保国寺参观,他也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一消息。

  1973年和1977年,林士民和浙江省的几十名考古专家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经过发掘、整理、研究,林士民认为河姆渡遗址在当时是一处典型的航海寄泊点。

  林士民说:“根据发掘出来的东西,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河姆渡是一个美丽的野生动物园,在这里,有鱼、雁、鸭、鹤、獐子、梅花鹿等栖息于灌木丛中。猕猴、红面猴在山地和树上蹦跳。亚洲象、犀牛和老虎则在密林深处出没。人们在这里种植最早的稻谷,饲养狗、猪等家畜。”根据出土的6支船桨和陶舟,林士民认定宁波的先民除了在内河湖泊活动外,还开始在海上活动,而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鲨鱼、鲻鱼、裸顶鲷等鱼类骨骼及鲸鱼的脊椎骨,都证明了河姆渡先民已能“东守于海,获大鱼”,其捕捞范围已深入大海。

  这类船木桨不仅在河姆渡遗址中被发现,而且在后来的江北慈湖遗址及去年田螺山遗址中都被发现。林士民说,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7000年前的河姆渡村古港湾可算是浙东地区最早出现的海上寄泊点。

  在考古中发现的宁波港历史

  在宋朝,宁波的港口交通已经非常发达。1979年,宁波要造当时的高层建筑,即现在位于东门口的邮电大楼,林士民带领考古人员对该地段进行了发掘,在邮电大楼下发掘出了石砌码头。林士民回忆当时发掘的情景,直到今天也十分的激动。他说,当时的发掘条件十分的简陋,但是挖了没几天,就挖出了较完整的宋朝码头,这让所有的考古专家都非常激动,等后来发掘出较完整的宋船,更是让人喜出望外。据发掘出来的结果测算,在宋朝,宁波这里的码头长度已达几百米。有意思的是,据林士民的考古证实,在宋朝,奉化江非常宽,现在的东渡路以东包括现在的江厦街、江厦公园等都是滩涂江面。

  在邮电大楼底下的遗址里,又挖出了一艘较为完整的宋船,船舱里还发现了北宋钱币,这艘船的发现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当时,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全国级媒体都报道了此事,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专业杂志都全文进行了转载,可见当时影响之大。”林士民说。后来经浙江造船厂和武汉水运学院的专家考证,这艘尖头、尖底、方尾的宋船为外海船,其中海船中起到平稳作用的扶助设计比欧洲人早了整整6个世纪。

  几乎每个宁波人都知道天封塔,但是肯定有很多人不知道天封塔最初建造的目的是作为水上航行的灯塔。初建于唐朝的天封塔是古代宁波港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时宁波港的航标。从唐朝开始,外国使节、商旅从古代的宁波港入口岸,再经浙东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联通,直达京都。天封塔是古代宁波港的象征。1984年天封塔重修前的考古发现,在天封塔地宫内供奉着装着南番香料的玻璃瓶、南洋七宝之一的砗磲等舶来品,可见当时宁波的繁荣。

  1995年,在公园路步行街改造中,发掘了较为完整的子城遗址。林士民认为:公元821年,子城的建成,标志着港口城市的正式建成。

  从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宁波港的形成和发展,是宁波祖祖辈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形成过程中,宁波人的开拓精神和商业文化不断地沉积下来,激励着后来的宁波人去实现东方大港的梦想。

  

  宁波悠久的对外交流史

  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开拓开放的精神使宁波很早就有对外交流的历史,这种交往不但是政治上的,也有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的。

  林士民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可谓十分的透彻,他说,宁波有着悠久的对外交流历史,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日本遣唐使入明州的登陆遗址在宁波就有两处。而现在位于天一广场内的波斯巷遗址则见证了唐中晚期起波斯商人来宁波从事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历史,甚至有不少波斯商人曾长期寓居宁波。

  而位于月湖东岸的高丽使馆遗址更是中国仅存的北宋朝廷指定接待高丽使节商旅的遗址。1999年月湖改造时,林士民等对高丽使馆遗址发掘发现,当时的高丽使馆规模庞大,可以称得上是“大宋时期国内一个属于国家级标准的使馆”。当时,高丽每次来访人员通常有100人以上,主要有使节、商旅和留学生等,当时的明州府还指派了几十名士兵作为卫兵和仪仗队。

  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同时,宁波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始发港。1984年,林士民主持了全市范围内的瓷窑遗址的大规模普查,在上林湖、东钱湖等地发现了100多个窑址,经过研究发现,宁波是瓷器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唐宋以来外贸陶瓷的主要产区。考古发现,当时的一个越窑瓷器价值“1000文”,这在当时,算是高档产品。宁波港是海上陶瓷之路的始发港,当时宁波的越窑瓷器远销东南亚、欧洲等地,最远的到达非洲的埃及。1973年至1975年,林士民在宁波市区和义路唐海运码头遗址考古发掘时,在该地出土了700多件精美的外销越窑青瓷。世界各国在古文化遗址考古时,时常会发现当时从宁波港输出的越窑青瓷,其碗、壶、盒、水注等生活用具样样齐备,可见当时的宁波越窑瓷器是何等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有关宁波对外交往的故事,宁波现存的考古遗址还有很多,相关资料记载的更多。对于对外交流,林士民说,宁波这座城市还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宁波在对外交流中,不但吸纳了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更多的是输出,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物品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在现在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中都得到了印证。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王定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