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红艺副市长代表市政府登台领取“中国品牌之都”奖牌。
昨天,宁波与青岛同时被授予“中国品牌之都”称号,副市长余红艺代表市政府登台领奖,并介绍了我市培育品牌经济的经验。
余红艺说,在品牌时代加速来临的当今世界,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品牌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其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多年来,我市高擎“品牌兴市”大旗,深入实施品牌战略,锐意创新进取,比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发展路子。
“企业是实施品牌战略的主体,但要整体提升企业的创牌能力,并使其自觉融合为城市品牌战略的有效组成部分,实现打造品牌经济城市之目的,则必须借助政府的有效介入和强势推动,将企业战略整合上升为城市战略。”余红艺说,我市自1993年正式全面启动实施城市名牌战略后,紧紧围绕增强企业、区域品牌创建、维护和提升能力,发展壮大品牌经济,采取了一系列被实践证明颇有成效的措施。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企业创牌活力。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是品牌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保障。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我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攻坚的号召,率先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了4000多家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两项制度”改革,近30万职工理顺了劳动关系,实现了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激发了发展活力。据年初中国社科院《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宁波在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中企业管理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分居第一、二位。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企业创牌内力。独占性的技术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年来,特别是1999年组织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以来,我们始终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近五年全市财政累计科技投入达21.25亿元,年均增长33.67%。2004年,全市科技综合竞争力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从1999年的第15位上升到第7位,开发新产品1536项、授权专利3559件,新产品产值率达55.5%。
———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企业创牌合力。特色优势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浓缩,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也是建设品牌经济城市的基石所在。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为龙头,不断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制定完善了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以及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较好地实现了企业发展规划与行业、区域规划的有机结合。今年年初,我们又出台了《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升级的若干意见》及7个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优先扶持发展的“510”重点产业,并将原有的各类政府扶持资金整合成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扶持,引导企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一批品牌产业。
———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坚定企业创牌信心。企业是品牌战略的基础,也是品牌发展的源泉。为了引导、鼓励并支持企业创牌,近年来我市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其中对获得国家级品牌及“市纳税50强”和“市成长之星”的企业,每年均在全市工业大会上予以公开表彰奖励,并组织新闻媒体加以大力宣传;并从土地、资金、水电等资源要素配置,以及标准认证、人才培养、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境外商标注册、出口补助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加强对创牌企业的扶持。同时,积极构建平台,整体展示区域品牌形象。
余红艺最后表示,虽然我市此次有幸评上“中国制造·品牌之都”,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与许多兄弟城市相比,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要求相比,我市在品牌经济城市建设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差距。今后,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发展之路,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品牌战略,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把宁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