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让迟开的花儿也娇艳 一位乡村木匠特教路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5-11-09 11:02:02

每天下午,李国良都要领孩子们做体操。(黄琼王量迪摄)

  记者王量迪黄琼象山记者站孙建军

  中国宁波网讯 有人说他,太傻,不该把大好时光荒废到智障儿童身上;亲戚们劝他,不值,何苦为不懂人情的智障儿童浪费感情。但是,家长们夸他,孩子在他手里,我们一百个放心;学生们爱他,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他,就是象山心园学校校长李国良。

  走进智障孩子们的世界

  家住象山定塘镇的李国良今年43岁,由于父亲是一名教师,打小起他就对教师这一职业格外向往。但是后来,妹妹成了一名教师,而他却成了一名木匠。

  5年前的一天,李国良在定塘中学附近一农家做木工活时,看见一个智障儿童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由母亲领回了家。看着这个生活无法自理、只有正常孩子一半智力的孩子,李国良萌生了创办智障儿童学校的想法。

  2000年3月,李国良在父亲和妹妹的支持下,在自己家里办起了一所特殊的培训班———“心园”智障儿童培训班。当时只有3名学生,一年后,增加到了12名。孩子多了以后,李国良租下了镇里几间房子为校舍,自己动手为孩子做了一些课桌椅和睡床。

  2003年9月,学校迁址到定塘镇政府名下的原定塘白墩小学校舍,“心园”这个名字开始在周边地区传开了,除了象山县内,宁波市区、慈溪也有家长把孩子送过去。

  由于很多智障孩子的家里经济困难,每月450元的费用(包括学习和生活、住宿的全部费用)不一定都能按时支付。那时,李国良请不起一个为孩子们洗衣煮饭的阿姨,所有的杂事都由自己和其他教师包干。李国良开办的智障学校收入不多,即使这样,对那些家境困难的孩子,他仍毫不犹豫地减免他们的学杂费。

  一天,镇干部领来一个姓任的智障儿童,其父常年生病,母亲离家出走,贫困的家庭根本没钱养育他,李国良就主动收养了小任。定塘镇英山村一个叫忙力晨的孩子,因无钱支付学杂费辍学了。李国良就劝其父母继续送孩子上学,还为其免除了午餐费和部分学杂费。这样的孩子,在如今全校38个学生中占了8个。

  满腔爱心倾注智障孩子

  走进学校,每一个看到你的孩子,都会停下来向你问好。这在别的学校也许不足为奇,但对于这些智障孩子来说,却是相当不容易。可谁会想到,这些孩子刚进“心园”时,有尿裤子的,有不愿穿衣服的,有把螺丝钉塞进嘴里的,有人高马大却连大小便都需要老师帮忙的……

  为教育和感化这些智障孩子,李国良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冬天,一些孩子不小心将大小便拉在裤子和被褥里,他和教师们帮着清洗;夏天,他和教师们巡视在宿舍里,帮睡梦中的孩子们驱赶蚊蝇。

  学校里有5个学生是走读生,为了方便他们上下学,李国良每天开着一辆小面包车免费接送他们。这辆车还是他瞒着家人用做木工时积攒下来的钱买的。

  一天夜里,有个孩子突发高烧,服药后仍不见退烧。李国良赶紧将他送到镇卫生所,折腾到凌晨1时许孩子才退烧。李国良告诉记者:“孩子的家住在海岛,我如果通知家长,他们肯定急得睡不好觉,孩子在我这里,我不但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家长。”

  灵活施教催开智慧之花

  只有初中文化的李国良为叩开智障儿童的智慧之门,他学习有关特教的理论,并为每个孩子建立了“学生变化跟踪小记”小档案,详细记录他们在校的活动情况。他还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重点进行康复训练,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来自西周的鲍姓女孩去年刚来学校时大小便不能自理,家长很不放心,其母在学校里陪了她三天三夜。临走时,她告诉李国良:你们比我还细心,还有耐心,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如今,小鲍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会握笔写字了,能认120多个字哩!来自石浦的小周经常出走,有次李国良找了整整一夜才找到他,于是他经常单独陪小周聊天,晚上睡觉前和他一起做游戏,慢慢地小周能静下心来了,读书也用功了,回到家还能帮父母做点简单的家务了,把他的父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

  不会走路的如今能跑能跳;性格孤僻的会主动向人微笑;行动迟缓的也能在操场上一展风采……在李国良和教师们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都取得了进步。

  李国良说,自己始终记得一个故事:在刚刚退潮的海滩上,走着一个小女孩,她不停地弯下腰,拾起被海水遗弃在岸上的小鱼,然后用力抛向远处的大海。有人问她:“孩子,这么多鱼,你根本管不过来,你这么做谁会在乎呢?”小女孩头也没抬,边拣边说:“这条鱼会在乎!”我的学生就像被冲到海边的小鱼,我这么做,他们会很在乎……

【编辑:吴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