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把慈城打造成“中国江南古县城”的样板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5-11-09 11:26:46

  -民声传递□徐定宝

  中国宁波网讯 慈城的保护与开发正处于快速的推进之中,而目前在其未来的文化定位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曰:要把慈城建成非常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或说:慈城建设的终极目标该是繁荣的商贸重镇;还有的主张,可以把江南各类民情、风俗皆集大成于慈城一身,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乡土风情“博物馆”;也有的认为,只要高扬“慈孝”文化的大旗,慈城的文化价值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彰显……这些观点与看法都有一定道理。然而,在慈城保护与开发的文化定位上,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慈城在中国历史文化视野内所处的“惟一”,那就是,这座古镇在展现“江南古县城”的文化特性上拥有国内最“权威”的话语权。有位人士说得好:如果北京故宫是中国古都的象征,山西平遥为我国北方古县城的缩影,云南丽江乃西南少数民族古城的标志,那么我们宁波的慈城可以毫无愧色地充任起中国“江南古县城”的典型代表。

  慈城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江南古县城”的文化样板,主要取决于其已经保留并可恢复与挖掘的大量“江南古县城”所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若从全城街巷的架构看,至今完好地保持着古代县城“一街一河双棋盘”的形貌特征,类似于古长安“井”字型的建筑格局。如此完整地呈现古代县城布局特色的,难觅于江南的其他区域。慈城自唐开元年间至解放初期有着1200余年的悠久历史,能体现历史文脉的遗存多达30余处:有表现古代政治文化的县署(县衙门),有显示传统主流文化与儒家精神的孔庙,有体现“八股取士”制与科举文化的校士馆(考棚),有承载古人对生活追求与仕途向往的侯门宦宅,还有环绕古镇与散落其间的古城河、古牌楼、古寺院、古民居、古商铺、古街坊等,这些都是恢复“古县城”面貌的“骨架”与“血肉”,在江南地区也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要把慈城真正建成“中国江南古县城”的一个“标本”,在“硬件”与“软件”上还需增添不少。从“硬件”着眼,古县城必有的“城门”、“城墙”及“护城河”等要进一步恢复,能表现古城风貌的“一条街”或可把城内不少古迹串联起来的“古道”也是不可少的。值得一提的是,慈城的书院在古代堪称“一流”,曾是南宋大学者、“四明学派”代表人物杨简的讲学处,这方面的遗漏亦需填补。从“软件”着眼,孔庙内洋溢着的儒学思想如何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清道观”废墟里散发的道家意识怎么为社会的“和谐”服务,“慈孝”精神在当今社会怎样获得提升;另外,如慈城名人风格的弘扬、科举文化的整理、民风习俗的沿袭等,也有待在文化层面上进行认真的清理与深入的思考。

  慈城建设的文化定位一旦确定,其未来的价值趋向必然是多元的。厚实的历史文化底蕴必将带来旅游、商贸、人居、休闲等功能的充分发挥,造就的不但是人气的旺盛,而且会出现社会与经济活力的空前增强,这也是我们所期盼的。

【编辑:吴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