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委屈你了11月13日摄于环城西路
婴幼儿抚养实在艰难
镜头:
从没给孩子买过奶粉
昏黄的灯光下,转不过身来的小厨房,一脸疲惫的母亲抱着哇哇大哭的孩子,在灶台前忙着调米糊,这米糊是孩子夜间惟一的食物。前天晚上,记者随东胜街道计生办童亚芳主任,在一户贵州妇女家里看到这令人心酸的一幕。
贵州妇女小赵8年前来到宁波,婚后在宁波暂住。一年前,她生下了女儿晴晴。由于家庭贫困,他们和公公、小叔子一家一直共住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她与孩子、丈夫的床是搭在阳台上的。小赵说起当前的处境就止不住地掉眼泪:晴晴感冒已经一星期,但是一直没有带她去看医生,因为手头没钱。由于小赵在孕期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营养,生下晴晴后,奶水不足,晴晴3个月时就开始吃饭。
房间里放着一袋米粉,那是从贵州老家带过来的,孩子饿了,就在晚上烧开了水,放上米粉调成米糊,就是孩子的食物了。对城里人的婴幼儿来说吃奶粉是最普通的营养食品,而对许多外来务工者的婴儿来说,却是侈奢品。只能靠人们施舍才可享受。小赵告诉记者:“幸亏社区里一些好心人帮忙,平时给孩子送些奶粉和衣服。别人送什么衣服给孩子,我就给她穿什么衣服,很多人都认不出孩子是男是女。”
记者在房间里寻找,小晴晴没有一本可看的书籍、没有零食、没有营养品,惟一的一个小玩具也是社区里的好心人送的。“我平时为生计愁得不得了,连温饱都成问题,更不要说一些早期教育了。”小赵说。
童主任告诉记者,在辖区内有1万多名外来务工者,其中外来育龄妇女有6000名左右。她们在平时的走访中发现,城市流动人口生存状况普遍较差,城市流动的婴幼儿大多是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身带过来的,他们经常是夫妻俩同时出外打工,为了方便,孩子也就带在身边。这类外来婴幼儿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流动性大,随着父母工作的变换经常四处迁移;一个是受保护程度低,他们父母收入水平较低,又是外来人口,导致孩子在户口、抚养、社保、教育等各方面享受不到本地同龄幼儿的应有待遇。
据记者调查,在一些地方,很多婴幼儿被父母随便搁置在出租房里,或者交给老乡、邻居代为照看,生长环境相当差。还有一父母自己出外打工,将孩子放在老家,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亲情。城市流动婴幼儿的大量存在,会给当地城市带来一系列问题,也给诸多违法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也给那些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在宁波,这些外来人口婴幼儿的生存状态、健康状况究竟如何?记者询问了妇联、计生、妇保院等许多部门,都没有这方面的调查资料,看来,对外来人口婴幼儿的健康关爱还是一片空白。
看病是项沉重负担呀
11月13日摄于望春路
民工兄弟看病有点侈奢
镜头一:“发霉的药也能吃”
30多岁的阿牛3年前带着老婆孩子从四川来到宁波,一家三口蜗居在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附近的一个出租房里。阿牛每天骑着一辆三轮车批发水果到附近的村庄和工厂叫卖,老婆则在附近一家编织厂上班,因为货源不固定,做做停停赚不了几个钱。
记者前天晚上7点多钟来到他的家里,刚一踏进狭小的房间,一股浓烈的油烟味和霉味就扑面而来。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没什么像样的东西,一张床,一张桌子,烧菜做饭全都在这个房间。10多岁的儿子在昏暗的灯光下做作业。
刚一坐下,阿牛就开始不停地咳嗽,“感冒了?”“习惯了。”“上医院看过吗?”“这咳嗽哪算什么病,不用上医院的。”见阿牛老是咳个不停,他的老婆开始唠叨了,“已经咳了一个多星期了,也不知道怎么搞的。”突然,他的老婆像是想起了什么,“蹭”地跳了起来,拉开一个抽屉,翻了半天,终于从抽屉最里面摸出了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面是一个用布包着的小包裹。老婆慢慢解开塑料袋,小心地打开包裹,里面果然是几盒药,有藿香正气水、达诺感冒片,还有一盒消炎药。“这药还是前年阿牛到医院挂盐水时省下来的,一直没舍得吃。”由于暂住房里比较潮湿,放了三年的药明显变形了,看得出来,药品已有轻微发霉“真可惜,这药已经发霉了”,老婆嘟哝着抱怨。阿牛一把将药抓了过来,凑在电灯下仔细地瞧着,似乎不相信药也会变坏,“这没什么关系,看起来还蛮好的”,边说边挖了两颗感冒药,和着冷水“咕咚”一声就喝了下去。“发霉的药也是药啊,是药总会有点效果的。”阿牛如此解释说。
说起生病买药这事,阿牛说,他卖一天水果赚不到20元钱,加上老婆打工挣的钱,两个人一个月的收入不到600元。除去生活费、房租费,儿子读书的开支等所剩无几。如果生病,那么家里的预算就会出现亏空。前年他不知道怎么生病了,扛了两个星期实在不行了,最后上医院挂了三天盐水,花了700多元,心疼了好久。“哎,人要是不生病该多好啊!”阿牛深深地叹了口气。
镜头二:忍受病痛还要工作
尽管腰疼得不行,来自四川的文女士还是早早就爬起了床。她弯着腰,右手不停地捶打着背部,左手则忙活着烧水做早饭。虽然才30出头的人,但饱经沧桑的她看上去已经明显与实际年龄不符。“已经两年了,每天都这样,活动一个小时后腰痛就会轻一些。”
“上医院看过吗?”“没有,去看什么呢?身上毛病多了,也不知道该去看什么?”文女士边说边卷起了裤脚。她的双脚肿得很明显,母亲在旁边唠叨着:“早上起来还好一些,晚上下班回来的时候肿得更厉害。因为有水肿的毛病,她不敢吃咸的东西,因为每次咸东西吃后都会明显水肿,所以每餐饭都要先给她盛出来后再放盐。也不知道是什么病。”
早饭还没有做好,文女士的丈夫起床了,“去年夏天,因为妇科疾病,她小便都很困难,无奈上了趟医院,这一去就花了100多元,说要好几个疗程。一下子花了这么多钱,心疼得不得了。药吃完后就再也没有去过。前几天她头皮疼痛,摸都摸不得,痛了近一个星期,还是熬过来了。”
很快就到了上班时间,文女士来不及洗碗,迈着蹒跚的步伐去上班了。“她们的工作都是计件的,休息一天就要损失10多元钱,没办法,再怎么累也得去上班。”丈夫在旁边解释说,“哎,只盼望能有奇迹发生,让她的病不治而愈。”
有的外来务工人员不知什么是体检
去年,本报曾联合团市委、市妇联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状况和医疗保健意识确实令人担忧。据统计,生病后有65%的外来务工人员都不愿去就医,实在拖不下去的,才有87%的人会想到上药店或找个体医生买药,只有不到10%的人去医院看病。很多人生病后都拖着,认为睡两天觉就能自动痊愈。有80%以上的外来人员5年没有做过一次体检,有的甚至连体检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还反问说:“没什么毛病,参加什么体检啊?浪费钞票,多可惜。”
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健康状况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我国尚未完全将他们的基本医疗保障纳入到国家的社会保障系统当中,这些游离于城市医疗保障体系之外的外来务工者,在对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长期生活工作在条件很差的环境下,面临着医疗无保障的困境。对于昂贵的医疗费用他们实在是没有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来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他们的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职业安全、居住条件、饮食卫生均较差,健康知识相对缺乏。事实上,很多表面上看上去健康正常的外来务工人员,病症一旦发作都来势凶猛。这不仅会严重威胁他们的健康和生命,更会让他们因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本报记者胡婉芳程鑫/文江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