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推荐】精品工程亮出宁波新名片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5-11-15 14:23:22

  撰稿梅薇摄影张柯

  -受访人

  王锦文,宁波市艺术剧院副院长,宁波市甬剧团团长。1980年考入宁波市甬剧艺术培训班,4年后进入宁波市甬剧团。1999年任宁波市甬剧团常务副团长,次年任宁波市甬剧团团长至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获得者。

  -采访动机

  甬剧《典妻》、电视剧《至高利益》、广播剧《山海情》……这些优秀文艺作品的出现,对宁波这座城市意味着什么?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代表着宁波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实力。

  接受记者采访的那天,王锦文还要急着赶往北京参加“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这些天,王锦文实在忙得有些不可开交,今年创排的两部甬剧《美丽老师》和《风雨祠堂》,都要参加即将在宁波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但王锦文疲惫的神情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美丽老师》和《风雨祠堂》首演时,有不少年轻观众前来捧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光影档案

  《美丽老师》演出现场。

  《风雨祠堂》演出现场。

  《典妻》让甬剧找到了昔日的辉煌

  甬剧之于宁波,就如绍剧之于绍兴、婺剧之于金华、瓯剧之于温州,也如曲剧之于老北京、沪剧之于老上海、评剧之于老天津,都是一种城市历史神韵的遗留与延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甬剧曾辉煌一时,在浙、沪一带拥有一片领地,甬剧在上海的剧团最多时有10余家;《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等甬剧作品,也曾演遍江南,红及全国。甬剧作为一种艺术剧种,已具有100多年的历史,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但剧种起起伏伏,到上世纪90年代,甬剧萎缩了。

  最艰难的是到了1997年,甬剧在城市剧场里上演率大大下降,因为很少观众会买票进戏院里看甬剧演出。就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历史性的机遇就悄悄降临。2001年,著名剧作家罗怀臻为甬剧团创作了剧本《典妻》,同年,我市实施“新世纪文化精品工程”,对《典妻》的投入达到120万元,这对于甬剧来说无疑是一个巨额数字,要知道此前甬剧团排一出新戏一般只投入两三万元。

  2002年6月,《典妻》在逸夫剧院首演。王锦文说:“演出前,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知道专家会怎么看,观众又会有什么反应。可是后来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你知道吗?谢幕时,观众全都起立,鼓掌,久久不愿离开。那一刻,我知道,《典妻》成功了。”

  后来《典妻》通过了专家的考验,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用王锦文的话说,是“全国所有的戏剧奖项都拿到手了”。《典妻》还通过了市场的考验,到目前为止,《典妻》已在宁波、上海、西安、香港、德国、匈牙利等地正式演出90多场。《典妻》只是一部剧目,它的成功支撑的是甬剧在百年风雨中所积淀下来的艺术底蕴。

  精品工程让宁波文化焕发生机

  甬剧《典妻》只是宁波“文化精品工程”结出的硕果之一。2002年,我市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组织实施了“新世纪文化精品工程”,设立了每年500万元的专项资金,同时出台了多项旨在扶持、激励、调控的制度政策,扶持奖励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培养优秀文化人才。

  喜讯不断传来:电视剧《至高利益》获第九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甬剧《典妻》和广播剧《山海情》获入选作品奖,在全省4件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作品中我市占了3件。这不仅填补了我市10多年来在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中优秀作品奖的空白,而且刷新了我省一个地区一年获奖数量的最高纪录。

  王锦文认为,对一个地域文化程度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人原创的传世作品,打造文化大市更需要有一批凝聚时代精神并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事实上,继《典妻》、《至高利益》、《山海情》之后,广播剧《它山堰的儿女》、电视连续剧《脚下天堂》、电视专题片《宁波商帮》、越剧《蛇恋》、数百万字的鸿篇巨著《廉政文化丛书》等优秀作品也开始涌现出来,这些都是宁波文化具有生命力的体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著名作家陈祖芬通过对宁波这座城市3个月的全景式扫描,写出了《走进宁波》这部场景宏大、主题昂扬,又具有很强可读性的报告文学力作。面对这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港口城市,陈祖芬选择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企业,她的笔下有老宁波的沧桑,更有新宁波人“热乎乎的气场”。

  如今,《典妻》、《至高利益》、《走进宁波》都已成为宁波的文化名片,也为提升宁波整体形象增光添彩。如《典妻》赴欧洲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欧洲人民看完该剧,对宁波这座城市更为迷恋,他们纷纷感叹:“拥有这样美丽文化的城市,它的人民同样可爱。”

  如果说经济对一座城市的影响力举足轻重的话,那么文化的辐射力也同样惊人。王锦文说,一出《典妻》、一部《至高利益》、一部《走进宁波》,让全国上下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宁波文化,关注宁波这座城市。

  精品工程建设任重而道远

  文化精品工程是宁波文化大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文化原创力又是衡量这项工程的主要标志。宁波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郁,历史文人著述丰富,民间文艺创作非常活跃,这些都是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的重要源泉。

  宁波“新世纪文化精品工程”项目的实践证明,优秀而丰富的地域文化不但是优秀文化作品产生的土壤,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文化作品生存与发展的阳光、雨露和空气。

  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简单地说,由精品文化和大众文化两部分组成。“如同一列火车,精品文化是火车头,虽然只有一节,但它却带动着整列火车前进;大众文化则是车厢,是组成文化内涵的主要部分。火车头的能量越大,能带动的车厢就越多;精品文化的质量越高,对大众文化的牵引力就越强。”

  对此,王锦文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其实《典妻》本身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文化遗产中出类拔萃的作品,对它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大众文化。当然,也正是民间的土壤滋润和孕育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我市文化界已涌现了不少文化精品,但数量仍然不足,尤其是与群众对文化的期望和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显得十分紧迫。

  王锦文说:“在建设文化大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一种较为平静的精神状态。”她认为,对待文化精品的产生,要有耐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有了,政府和领导很关心。地利也有了,宁波这块土地从来不缺少地域文化底蕴。人和是指个人的主动性。这就需要文艺工作者沉下心来,继续拼搏。总之,每一寸文化的土地都要精耕细作,给文化精品所需的阳光、雨露和空气,这样,精品力作才能源源不断涌现。

  有位文化名人说过,硬件建设得好,使城市经得起远看;而软件建设得好,使城市经得起近看。文化是灵魂,文化是细节,文化是品位,文化是气质。我们希望,在文化不息的脉动中,宁波愈发美丽而大气……

【编辑:徐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