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第二轮“道义助学”承诺四年内捐出80万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5-11-16 16:05:58

  记者李锋吕琛

  中国宁波网讯 从2001年到2004年,余姚一市民化名“于遥”,共向余姚市总工会职工帮困基金共送去80万元,指定用于帮助在大中专院校求学的特困职工子女,并采用“道义助学”这一独特的助学方式。今天,“于遥”又往该基金账户里汇入了20万元,他表示,从今年开始,四年内将每年捐助20万元用于道义助学。

  “于遥”从2001年底开始助学,并承诺今后3年每年向该基金赞助20万元,但要求每个学生都和基金管理委员会签订一份“道义协议”:每个受助学生一年可以得到5000元资助金,但他们完成学业参加工作后,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要返还原助学金,由基金管理委员会再资助困难学生。协议同时规定,受助方遇到失业、患病或不可抗力的意外情况导致收入中断时,经基金管理委员会同意可暂缓归还。因患病、受伤致残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无力继续归还助学金时,经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可予以减免。

  2004年底,“于遥”捐助的80万元全部到位,40多名受助学生全部签订了“道义协议”。此事当时经本报报道后,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纷纷报道此事。不少群众和专家认为,“道义助学”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它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讲诚信的氛围。一些受助学生也纷纷表示,“道义助学”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责任。

  2003年7月开始,陆续有受助学生告别学校,踏上了工作岗位,他们中的一部分已开始还款,但也有一些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暂缓归还助学金。

  8年要捐160万元,并不是一笔小数目。那么“于遥”此次缘何再次出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初之所以提出“道义助学”,目的想通过这一形式把助学接力棒传接下去,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受惠,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更加重视贫困学生。但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求学成本也越来越高,受助学生工作后马上还款压力很大,为了让这笔基金健康地周转,发挥其最大作用,也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能完成学业,他决定再次捐资,开始为期四年的第二轮“道义助学”。

  “于遥”现在仍不想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只表示自己早年得到过不少好心人的帮助,所以一直有着事业有成之后回报社会的愿望,他希望自己的举动能为余姚的精神文明建设出一份力。

【编辑:吴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