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可怜天下父母心—姚剧《母亲》参赛综述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5-11-18 10:36:57

  母亲:“儿子,你早点回家吧” (陈斌荣摄)

  记者楼伟华通讯员方其军

  中国宁波网讯 人生无常。一位年轻富有的母亲有一天突然获知自己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她在这个世界上惟一放不下的是,长期娇生惯养、放浪形骸的儿子虽已长大却还不能自立。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养活自己,母亲作出了一个令常人难以理解的残酷决定……

  母亲赵国英的决定,就是让儿子带上1000元钱独自去上海打工,并约法三章:一年内不准向家里要钱,一年内不准给家里打电话,一年内不准回家。儿子董梁只身到上海,不幸的是,1000元钱被人偷走,自己只得在饭店洗盘子,在建筑工地扛水泥包,甚至成为乞丐,而乞讨所得的钱又被人抢走。种种磨难慢慢让他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最后终于靠打工所得的钱,和打工妹同乡季小梅一起创办了“墙体美容公司”。这当中,母亲派人暗中保护儿子,自己也多次去上海观察儿子的生存状态,看到儿子吃苦受难的情景,不禁泪流满面。但为了儿子能绝处逢生、自强不息,她最后还是硬着心肠不与儿子见面。

  作为一个地方小剧种———姚剧,首次参加全国性的戏剧节,意义不同寻常。因此,余姚市艺术剧院花大力气在创作、表演、舞美设计、唱腔设计等方面下了苦工夫,综观该剧有这样几个亮点:

  第一,该剧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表现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将溺爱不该溺爱的视为天经地义,将放纵不该放纵的当成宽宏大度,将容忍不该容忍的看作长者胸怀,使当今的“小皇帝”几乎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自私、最懒散、最不堪一击的“精神软骨症”患者。宁波市作家协会主席杨东标观看该剧后感言:“我对那位平凡又伟大的母亲用近乎残酷、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所有的孩子寻找一条能够自立的人生道路的举动,表示深深的佩服和敬意。该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表面上看是拯救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儿子,实际上是在拯救整整一代年轻人,改变我们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

  第二,该剧具有很强的情感感染力,人物间心灵的矛盾冲突扣人心弦,许多感人的细节令观众眼眶潮湿。儿子董梁初到上海,在街头钱包被偷、遭人殴打、卖唱乞钱,躲在人流中的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扼腕的姚剧旋律又深深地抓住观众的心。观众在为母亲的难过而难过,更在为儿子的不幸而带着莫大的期待。一位40多岁的女观众看了演出后,感慨万千地说:“我是噙着眼泪看完演出的,我的儿子也有点像董梁那个样子,下次我一定带着儿子来看看这部好戏,让他在感动中受到教育,希望他变得好起来,成为有用之才。”

  第三,该剧是余姚市艺术剧院的原创作品,剧中所有角色都由余姚的实力派演员担纲,表现手法多样化、新颖化,在传统姚剧中渗入了现代歌舞的元素。比如,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为烘托主角的立体感,配以10到15人的背景人物,通过这些人物和主角的内心独白,来丰满人物形象的内涵,深化剧本的主题思想。同时,在唱腔、灯光、舞美等的设计上,也加进了许多现代理念,使该剧不仅在内容上引人入胜,而且在形式上多姿多彩。

  据悉,余姚市艺术剧院为冲刺“九戏节”,曾对该剧十易其稿,并在社区、农村预演了20多场,广泛吸收观众的有益建议,不断完善打造该剧。据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建华介绍,《母亲》亮相“九戏节”,既是他们的荣耀,更是他们的期盼———有着7000年文化底蕴的余姚,期盼老枝绽新葩。

  相关链接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产生并始行于浙东余姚,脱胎于当地“车子灯”、“采茶篮”、“旱船”等民间歌舞及“雀冬冬”等民间说唱艺术,形成于17世纪中叶,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发展历史。因沿袭用余姚方言演唱,故俗称“余姚滩簧”,简称“姚滩”,又名“鹦哥戏”。姚剧音乐以流畅、活泼见长而极具民间性;姚剧的唱腔曲调是以“基本调”为骨干、“小调”为辅助的“板腔体”,具有节奏明快流畅,唱词淳朴通俗,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特色;姚剧的道白通俗易懂,极具风趣幽默和诙谐;姚剧的表演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为流行地域内的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编辑:徐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