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丁晓虹通讯员顾文剑
中国宁波网讯 一场甬沪两地间的大营救在镇海渡轮码头紧张地进行,不同的是,宁波渔民和上海专家营救的对象是一尾中华鲟。
几经周折,记者昨天联系上了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科科长陈锦辉,他刚从宁波回到上海家中。他兴奋地称:“在提取了这条中华鲟身上的密码后,我们已将其放归大海。”
中华鲟被宁波渔民捕到
12月1日下午3点左右,陈锦辉接到一位姓吴的船老大从宁波打来的电话,称鱼网内捕捉到了一尾中华鲟,“根据吴老大描述的鱼身上的标志,我们初步确认是今年9月在长江口放流的。”
据了解,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连续2年放流了数千条幼年中华鲟。这是今年第一条被发现的放流中华鲟,也是近两年发现的第三条放流中华鲟。前两条鱼被发现时已死亡,而这次被发现的中华鲟仍然活着,因此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陈锦辉说,这条中华鲟在大海里生活了2个多月,通过对其体内“智能芯片”的透视和对生长情况予以测量,可直接反映出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能否适应海区等自然环境。
上海专家赶往镇海
令陈锦辉揪心的是,吴老大在电话里告诉他,这条中华鲟身上有道环形伤疤。“当时,怕有致命威胁,所以来宁波时,我们备齐了药物和抢救器材。”陈锦辉电话嘱咐渔民悉心照料,将中华鲟放养在盛满海水的桶内,每2个小时换一次水。
紧接着,陈锦辉同另外几位专家一起赶往宁波,在镇海渡轮码头停靠的渔船上,对这条中华鲟做了“全面体检”,并给这条体长55厘米、重549克的中华鲟抹上了消炎药。
由于运回上海路途遥远,担心伤口扩大,专家决定给这条中华鲟“吸氧”并护理伤口后,再将其放归大海。
渔民这回帮了大忙
陈锦辉赞赏说,越来越多的渔民环保意识增强了,不仅能辨认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这对有着“国宝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鲟研究和保护帮了大忙。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宁波渔民在象山附近曾捕到过一尾中华鲟,并将其放归大海。
陈锦辉称,研究人员将根据从现场芯片所读取的信息,与放流时的原始数据作比较,然后对这尾中华鲟的“自然适应性”作出判断。
因为“伺候”中华鲟,这几天,吴老大的渔船一直未撒网捕鱼,损失不小。陈锦辉表示,他们还将评估经济损失,给予渔民一定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