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专访】三个非宁波籍贫困大学生的自述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5-12-06 14:53:40

  中国宁波网讯 贫困大学生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据记者了解,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贫困生们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就业岗位、贫困生生活补贴、课余时间开展助学活动等方式,努力完成他们的大学学业。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生的比例日益攀升,在宁大,申请入档的贫困生比例占学生总数的14%,浙江纺院达13%,宁波工程学院占8%,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提高。

  贫困不是贫困生本人的错。然而我们欣慰地发现,在贫困生人数不断增多的同时,莘莘学子对待贫困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更多的贫困生能够直面贫困,挑战贫困。这些背负贫困、远离家乡在甬求学的贫困大学生更是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直面现实,敢于进取,奋发向上,让大学生活充满阳光。贫困对他们而言,也许成为了一笔财富。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几位贫困大学生,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内心独白。

  ———记者魏萍

  小赵(孤儿):

  我从来没有孤单过

  读电子专业的小赵今年21岁,三年前,小赵告别70多岁的爷爷奶奶,从嘉兴桐乡一个小山村来到宁波求学。临行前的那个晚上,两位老人家一夜无眠,一直在帮小赵整行李。

  小赵出生才六个月,爸爸不幸病逝,不堪生活重担的妈妈等小赵过完周岁便改嫁了。从此小赵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我是孤儿,可从未曾孤单过。”小学时候,懂事的小赵总是用最好的成绩来博得爷爷奶奶舒心的微笑。初中到高中,小赵的成绩一路领先,学校也充分考虑他的家庭情况,帮助他申请了学费全免。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意料中的事情,可是大学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是他始料未及的。

  “好几个假期都没有回去了,忙着做家教打工赚钱呀。”小赵说,其实心里挺想回家看看两位老人家。可是面对生活的重担,小赵还是选择了独立一点,再独立一点,让两位老人少一些经济负担。小赵说,大学三年,他的生活费基本上是勤工俭学赚来的。

  小赵说自己本质上是个爱学习的人,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可是经济上的压力让他不得不牺牲一些时间去打工,有时候真的很矛盾。不过也没有什么抱怨的,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却早早学会了坚强面对人生。失去了富足的生活,却收获了独立的个性和自食其力的优良品质。

  小赵说,自强和沉默成了当今贫困大学生表现最为突出的两种心态。他选择了前者。可能这也与他积极融入集体生活有关,班级活动,篮球比赛,他都投身其中。“贫困不是我的错”,所以,在同学面前,他从来没有自卑。

  小西(父母残疾):

  且把青春磨难当佐料

  19岁的小西是艺术专业大二学生,来自山东临沂的一个小镇。“我们班级35人,入档的贫困生就有10来个。”小西说,她没有想到在大学校园里,贫困生的比例会有这么高。

  在贫困生当中,小西是个开朗的女孩,人缘也特好。“可能我比较会照顾人,同龄室友说我像个妈。”天冷了,她会叮嘱同学们多穿衣服。有时候,宿舍的女生忘记洗衣服,收衣服,小西只要有空都会乐于效劳。

  小西的妈妈本来是一个小学教师,父亲是个普通工人,原本一家人可以在小镇上过着相对殷实的生活。不料小西3岁的时候,妈妈得了骨癌,为了保住生命,小西妈妈做了高位截肢手术。爸爸忙里忙外撑起一个家。可是祸不单行,妈妈病倒两年后,爸爸下岗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西很小的年纪便学会了洗衣做饭。从小就知道要好好学习,报答辛劳的父母。小学到中学,她的成绩一路领先。“如果觉得有一天自己浪费时间,一定会很难过。”然而厄运还是没有放过这个用功的小女孩,小西步入高三,爸爸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不仅要长期服药,还不能累着。

  “我是个坚强的人,从小我已经习惯把压力化为动力。”小西说。除了学习文化课外,小西把剩下的时间都泡在画室里学习。如愿以偿,小西考入了大学。七千元的学费是一道坎,爸爸妈妈穷尽家中所有,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很大一部分钱,她才顺利跨入大学校门。

  可爸爸病情还是恶化了。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使视力急剧下降,父亲甚至认不出站在他床前的女儿。虽然动了手术,但是作用不大。

  天道酬勤,大一第一学期小西获得了3000元奖学金。小西的优秀给了父母希望。但是接二连三的疾病也让这对苦命的夫妻陷入深深的痛苦中,觉得太对不起女儿,想用自杀来结束一生,并打算将小西送给姨妈抚养。小西给家中写了一封长长的信,鼓励父母从阴影中走出来。

  大一开始,小西在做好专业学习同时,也在外兼职做促销,或者家教,尽可能减轻家庭负担。小西说有时候也觉得辛苦,不过,“富裕的家庭也只是能提供一些物质上的方便,但苦难的家境可以锻炼我的意志。”小西显得非常乐观。

  小娟(父车祸重伤):

  打工妹成了大学生

  来自台州的小娟是全班年龄最大的学生,24岁,大一。进入大学前,小娟有过整整三年的打工经历。因为打工,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小娟重拾书本挤入象牙塔求学深造。然而,家境的贫困,大学校园里的小娟仍要靠打工来维持学业。

  记者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见到小娟时,她正在忙着校园内清洁卫生,就这份工作,她每个月可以有100元的收入。“我非常珍惜我的大学生活。”小娟说,17岁那会儿,因为家境贫困,初中毕业的小娟将读书的机会给了弟弟。

  整整漂泊了三年,小娟到过琉璃厂,学习过绘画,还尝试做过电脑打字员。2000年,北京打工的经历给了小娟极大的震撼,到处都是招聘信息,可就连餐馆服务员招聘信息上也写着要求高中学历。她期待一个能够读书深造的机会。

  2001年,小娟带着打工积攒下来的钱坐进了临海一家职工综合学校高中部的教室,重新拿起课本,此时她已经21岁。求知的欲望战胜了一切困难。小娟每天早早起床背语文、英语,成绩直线上升,她多次获得市级三好学生,市级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高三的时候,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小娟被吸收入党。如愿以偿,小娟拿到了那张期待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正当她为自己圆了大学梦而庆幸时,一场灾难降临到她的头上,小娟的爸爸在一场车祸中严重受伤,手术住院费用花去7万余元。大学的第一笔学费就把她吓得退了回去,近万元的学费,还有生活费,怎么办?小娟向银行申请了5000元助学贷款,剩下的她和妈妈一起到处借,基本上每一笔借来读书的钱都是她写的欠条。今年9月,小娟顺利跨入大学校门。除了学费,家里穷尽所有给了她1000元生活费。几个月来,她的生活费都是在校打工赚来的。小娟同学告诉记者,她总是很晚去吃饭,吃的都是最便宜的菜肴。

  小娟说,她现在只想在大学校园内好好读书,多学知识。她深信,困难是暂时的,总会有灿烂的一天。

  评论

  阳光一样照在他们身上

  王颖燕

  今天,市慈善总会和本报联合推出的第二批彩虹助学活动开始了。来自我市13所大专院校的119名助学推荐学生在此与大家一一“见面”。和第一次一样,这批贫困学子由各高校推荐并经市慈善总会慎重筛选;他们遭遇了多种人生的大不幸,在求学路上走得异常艰辛,而他们努力学习、自立自强,其中还不乏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们希望通过求学之路改变命运。如果要说和前一批有什么不同,就是这119名学生都非宁波籍。他们从陕西、青海、河南、海南、山东、四川以及我省其他县市,来到这里,成为新宁波人。他们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比家在宁波的同学更多,也更渴望被关心被爱。面对他们的困境,我们作怎样的回答?

  我们这座城市因爱心声名远播,这座城市的人民乐善好施,并有着视天下兄弟姐妹如一家的胸襟。这有先例为证。青海女教师罗南英来甬求医又因巨额医疗费决定放弃,2000多名市民慷慨解囊,短短一周内,为她捐款60余万元;近日,一名身患重病的安徽籍农民工之女,也因热心市民的捐助重获生的希望,市慈善总会也按照宁波市市民的待遇向她捐赠1万元。

  爱心无界,对有困难者不问出处、一视同仁,没有籍贯、身份、地位等障碍,这是一位普通宁波市民对爱的理解,这也代表了许许多多宁波人和这座城市对爱的理解,这种理解直达慈善精神的本质!

  有一个孩子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喜爱太阳,因为她公正无私,把阳光照到每个角落而不求回报。”阳光一样地照在这些贫困学子的身上,相信我们的爱心也会这样。

【编辑:徐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