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渴望学习 可课桌离得好远(图文)
稿源:  | 2005-12-16 15:23:02

  中国宁波网讯(实习生袁妙飞记者丁晓虹撰文)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家境贫寒,早早就辍学出来打工了,知识的贫乏使他们不得不从事低端工作。一项小调查表明,8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渴望有培训学习机会,他们不是没有学习的愿望,而是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可也有人并未因此退缩,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他们不仅仅得到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改变了生活的状态。

  书海求知。徐佳伟摄

  家书

  尊敬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好久没给你们写信了,我特想你们。天气骤冷,你们的身体可好,要及时增添衣服,特别是妈妈的关节炎,天冷了,脚会受不了的,别忘了戴个护膝。

  ……

  来宁波已经4年了,我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练习,尤其是在异地他乡,我通过书法结识了许多德艺双馨的老师。镇海文化馆毛炳全老师,骆驼镇包宗龄老师,两位老师针对我的拙作进行了认真的点评和辅导,还借给我许多珍贵的书籍学习。他们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及莫大的鼓舞,让我感受到宁波人的宽厚待人,生活在宁波充满了一种幸福感。爸、妈,今年来我好事不断,书法作品在各级比赛中获奖,也在报刊中发表了。

  现在学校的工作很繁忙,因为临近期末考试,各项工作如潮水般涌来,不过,每天和孩子们呆在一起非常快乐。孩子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也学了许多“南腔北调”呢。

  ……

  儿子 蒋小田

  2005年12月6日于灯下

  寄信人:蒋小田,24岁,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杨村乡皇村,目前在镇海骆驼务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里担任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打工履历

  2000年,蒋小田从徽州师范毕业后在家乡安徽黄山教书

  2002年底,来到宁波镇海,一直在骆驼务实学校当老师

  2005年,蒋小田在宁波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采访对话

  蒋小田的信一下子吸引了我们,字写得好漂亮。他在信里说,到宁波的4年中,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练习,通过书法结识了许多德艺双馨的老师。采访时,他反复强调,外来务工人员无论如何辛勤劳作,也一定要努力地提升自己。

  民工的孩子更需要知识

  小田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但他更是一名快乐的小学教师,“我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因此特别明白,对于民工孩子来说知识意味着什么。”

  小田说,每天,他都要求自己认真努力地对待教学工作。“每年当班里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顺利考入中学时,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小田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

  “当老师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蒋小田觉得自己能够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教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说,如果把孩子教好了,家长们就可以安心地在他乡打工了。

  书法让他交上了良师益友

  平常没事的时候,小田会和孩子们去打打球,和同事出去逛逛街,或者练练书法。一说到书法,蒋小田的话匣子就关不住了。

  蒋小田从小就喜欢练毛笔字。到宁波之后,小田更是得到了毛炳全、包宗龄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师的帮助,作品也获得过镇海书法比赛三等奖。他说,他们不仅指点他的书法,并且借给他书籍看,让他参加书法活动,开阔他的视野。“是他们的关心和指导,让我渐渐地适应了宁波,开始的陌生和不适应感觉全然消失了。”

  “宁波人对罗南英的爱心捐助,还有许多关心弱势群体的活动,都让我感受到宁波是个充满爱心的城市。”小田继续说道,这些都让他感到十分温暖,“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能在宁波定居下来,继续教书,继续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帮助他们找到归属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小田饱含深情地讲道。

  知识帮他闯出一片天地

  因为是老师,蒋小田更明白知识对人生的重要性。而张明大,这位建筑工人,却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原本要在家务农的张明大选择了外出打工。1992年,张明大来到宁波,开始在一家小装修工程队里“跟班”。

  “起初,我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学点手艺,多挣点钱寄回家给爸妈用。”在工程队里,学水电安装的张明大先是跟着师傅做,不懂的就仔细看师傅的操作,然后自己琢磨,几个月后,活儿已经得心应手,工钱也从最初的几百元渐涨到千元以上。

  1995年,张明大跳槽去了上海,在一家装饰公司继续做水电工程安装,手艺越来越精,见识也越来越广。“在上海的那会,我的生意还是不错的,但是后来,慢慢地发现,上海人对活的要求很高,很多工程因为太有技术含量,我都放弃了,真的很可惜。”

  吃了苦头的张明大觉得应该重视学习,“当时,我们公司有个设计师,他也是跟我一样,从水电工起步的。”

  于是,在1998年,张明大报名参加了同济大学的夜校,“我还鼓动了身边好几个工友,不过,他们最后都没能坚持。”张明大如饥似渴地吸取着装修设计方面的知识,“虽然很辛苦,白天得工作,晚上要学习,但我觉得劲头很足,有时,我甚至能将昨晚学的东西直接运用到工作中去,这样简直太有意思了。”

  2002年,张明大从上海回到宁波,拥有了自己的工程队、开了一家公司,讨了老婆、有了孩子,还将老家的父母接到了宁波。“我现在还在时时刻刻地学习,学习带给我快乐和成功,现在无论有什么活,难度如何,都敢接了,当然钱也挣得越来越多了。”

  张明大说,下一步,他要扩大公司的规模,希望能在宁波盖一栋属于自己的办公大楼。

  微型调查

  有多少外来务工者渴望学习?他们希望获取哪方面的培训机会?他们又期望自己的子女以后能获得怎样的学历?为此,我们在几大民工建筑工地进行了一番调查。调查人数:30名年龄:20岁至35岁。

  你希望有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吗?

  80%以上的民工表示希望有培训学习机会。

  到宁波之后,你有参加过一次以上的培训学习吗?

  超过半数的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

  以下哪种培训,你更乐意参加?

  40%的外来务工人员希望能参加技能培训,30%的人希望能参加宁波话培训,其余的调查者更倾向参加文化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

  你希望你的子女以后的学历在什么程度以上?

  80%的调查者希望子女以后能考取大学,甚至是更高的学历;其余的人表示,至少也要有高中文化。

  记者感言

  像蒋小田、张明大这样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帮助别人的外来务工者毕竟少数,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还是无法拥有学习的机会。“没有地方学习”和“没有经费学习”是阻挠外来务工人员学习的两大条件。

  采访中,一位农民工告诉记者,离家打工这么多年,自己并没有停止过学习,但是自己一个人学和大家一起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表示,他们不是没有学习的愿望,而是没有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一位长期研究外来务工人员的专家则呼吁,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社会统筹和城市管理体制中,创建民工学习“阵地”,如建立民工文化俱乐部、读书俱乐部等,组织他们参与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而在采访中,张明大最后委托记者告诉广大外来务工者,一定要有进取心,不要丢了学习的劲头。虽然大多数人工作很累、生活的压力大,挤出时间来学习确实不容易,但只要愿意学,总会有机会,也会有成功的可能。“知识当然能改变命运。”张明大说道。

【编辑: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