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全福的五金店生意很不错。徐佳伟摄
从老家出来打工闯荡,干出一番名堂是所有外来务工者的希望,其中一部分人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甚至成为了宁波人。可是当他们再回头时会发现,生养自己的父母已经渐渐老去,故土也已渐渐陌生。于是在新家与老家之间,有份淡淡的忧来回牵挂着……
记者肖勇通讯员魏朋进张霄撰文
采访对话
从最初来宁波只有一辆自行车和一副补漏的泥水工具,到现在在宁波有套房子有间店面,记者说邹全福挺成功的,结果老邹的谦虚让记者想起了那句广告词,“成功?我才刚上路呢!”
打工从补漏开始
1992年5月,邹全福收拾好行囊单身一人来到宁波。据他回忆,当时已是30多岁了,儿子也将入学,父母亲是坚决反对他外出打工的,但他还是坚决选择了外出。“没办法,我这人就是倔,自己想好的事情就要一竿子插到底。”邹全福还记得母亲当时跟他翻脸,说他走了之后自己就没了依靠,这个儿子是“白生”了。“其实现在想想,确实挺对不住二老的。”
虽然自己会泥水活,可他还是找不到工作,后来干脆自己给自己打工:每天走街串巷,问有没有人家里漏水,通过补漏赚点生活费。“那时候宁波老房子多,这里又靠海,台风或者大风大雨天气后,这个生意有得做。”可因为他是外地人,开始并没有多少人请他补漏。看自己打不开局面,后来他给人补漏干脆不收钱了,等过了段时间再去问主人家,补过不再漏了再收钱,还漏的话分文不取。
干了六年成了宁波人
这样过了两年,他的信誉建立起来了,找他的人也多了。再后来有几个同行也加入了进来,揽一些他做不完的活做,不过他在介绍活给别人时总是坚持一个原则:信誉第一,不能敷衍了事。1996年,他拉扯起了一支专业补漏队,业务也越来越广了,不仅民房请他补漏,工厂也有慕名找上来的,最后还做起了装修业务。
1998年,邹全福用自己6年来的积蓄在江东戎家买了套旧房,随后把妻子和儿子全部接到了宁波。当记者问他当时是什么感受时,“其实挺复杂的。”邹全福解释原因时说,一方面他已经喜欢上了宁波这座城市,已经打心底里把这里当做了第二故乡;可又觉得毕竟河南是生他养他的地方,那里有他的父母和亲朋好友。他心里的那种喜悦中的惆怅很难表达清楚。
2001年,邹全福改行了,没再做补漏的活了,用后来积攒下来的钱在福明史魏家租了个店面,做起了五金买卖。
想起父母很内疚
邹全福说,自从在宁波买房之后,他依然会每年和家人团聚,要么他回河南,要么父母来宁波。不过说起父母来宁波的生活,他的神色显得有些黯淡。
“老人家挺不习惯的。”从1999年邹全福的双亲第一次来宁波到现在,他们总共来过3次,住的时间都不长。因为听不懂宁波话,又不习惯这里的生活,邹全福夫妻俩又忙于生意,双亲又是忙惯了农活的人,往往住了一段时间就会觉得太闷了,提出要回老家。“老婆孩子都在身边,心里就惦记着父母了。”邹全福说担心之余,欣喜的是现在两地的生活条件都比十几年前好多了,对父母尽着赡养责任的妹妹家里也包了辆中巴车,专门跑镇里到县城里的客运生意,而自己在宁波的生意也一直很红火。“只是老觉得自己不能帮上家里什么,非常内疚。你也知道,咱中国人有顾家的传统,可我什么也顾不上。”
记者假设让他在现有的条件下再做回老家还是留宁波的选择时,邹全福笑了:“你别为难我,两个家都很留恋,只不过都有遗憾。回老家就得放弃这里的一切,留宁波则肯定没办法守在父母身边了。”
邹全福说,其实很多已经常住在宁波的外地人和他一样,都有这种苦恼。他还在做补漏生意的时候,认识了好几个老乡和其他省份的外地人,他们都在宁波定居了,现在大家都还保持着联系,到了年末还会相互询问对方回不回家过年。平时大家聚在一起时,最为头疼的就是无法顾及长辈了。“没办法,生活不能十全十美啊,只能尽量了……”
家书
全凤:
你和德洪还好吗,两个外甥也还好吧,父母身体好吗?
我和你嫂子还有亮亮还没决定今年过年回不回家,你帮我问问爸妈,看他们愿不愿意到宁波来过年。我倒是希望他们过来的,又快一年没见到他们了,想孝敬他们也心有意力不足,如果他们过来的话我和你嫂子想带他们出去走走。就是担心他们路上奔波,他们不来宁波的话我们就回河南过年……
父母年纪这么大了,做哥哥的一直没尽什么孝心,把照顾二老的重担交给你和德洪了,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啊。我还记得刚出来打工那会,父母死活不肯让我出来。我是老大又是做哥哥的,按道理我这个家中的儿子应该尽养父母的责任,可没想到我一出来就是十几年,如今我已经在宁波安家了,我知道河南还有一个家……
我还记得前年爸妈第一次来宁波过年,住了半个多月就住不下去了。我们要忙着生意,他们又不习惯这里的生活,没有别的朋友,他们还是坚持要回河南。我到现在感到最不安的就是感觉对不住二老了,我也想回家长期服侍他们,可是叫我放弃这里的一切,我做不到啊……
我想过年可能还是我回河南。如果是这样的话大概会在小年左右回来,到时候再聊吧。
哥:全福
2005年12月11日
寄信人:邹全福,45岁,河南驻马店市平兴县玉皇庙乡人,现住江东戎家,另在福明史魏家有间五金店面。
打工履历
1992年,邹全福到宁波打工,靠自己的一手泥水手艺做补漏生意;
1996年,邹全福拉扯起了自己第一支专业补漏队,专门为一些老民房、工厂厂房补漏;
2001年,做了9年补漏工的邹全福改做生意,开了间五金店面。
微型调查(福明派出所提供协助)
调查人数:10人(均为新宁波人)年龄:35岁至45岁
10名新宁波人中,有8个人是从泥水匠、修理电器等最基层的工种做起的。只有两个是幸运儿,虽然文化层次不高,但凭着聪明能干得到领导的赏识而迅速摆脱经济窘境。
相信凭自己的努力能改变现状
10名新宁波人都表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状况的,而且生活正在改变之中。
成为新宁波人后最苦恼的事情是什么
长辈们无法与本地的生活习惯和人文环境相适应。多数人表示,当还处于最艰苦的奋斗时期时,最担心的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如今则变成了长辈的适应问题。并表示一时没有有效的办法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八成长辈仍在老家
10人中只有两人长辈跟着常住在宁波,多数仍在老家。老人表示不愿常住宁波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习惯问题和没有共同语言的朋友、与外界交流有难度等等。
记者感言
今天,我们的听外来务工者讲述家书的故事系列报道结束了。当然,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们将继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这一特殊群体予以关注,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关注的东西。
半个多月来,我们从诸多家书当中选取了十一位外来务工者的家书。他们是朴实的,他们是勤劳的,这从每一封家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家书中蕴藏着一个个故事,他们的漂泊历程,他们的业余生活,他们的婚恋故事……外来务工者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极其薄弱,记得有位外来务工者把自己比喻成蚂蚁,可细细一想,他们是最可敬的群体之一。
本文中的主人公虽已成了新宁波人,可再将他“还原”成外来务工者,他依然有他的烦恼。记得有位外来务工者谈起自己的孩子时会伤心落泪,想想邹全福念到自己的双亲肯定也常常彻夜难眠。他们别妻离子远赴他乡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将来有更美好的生活,我们不妨换个角色,用他们的心境来体会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能真切地触摸他们的那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