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中考三大改革,叫板应试教育
-学生的综合素质首次成为高中招生主要依据之一
-2007年,宁波将全面实施中考新制度
记者陈敏
作为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我市海曙、江东、江北三区,慈溪市和市直属学校的2.4万余名初中生,2006年将全面经历新中考。
在教师、学生、家长们殷切期盼中,《宁波市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6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周出台。缘何要实施新的中考?与旧中考相比,新中考究竟有什么不同?能否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减轻负担?能给学校招生带来多大自主权?能否使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上一个阶梯?
带着读者朋友共同的疑问,近日,记者特别采访了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
浙江48个实验区尝试改革
2007年宁波市将全面推行
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发布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这一《通知》规定: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与招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改变将考试分数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除考试成绩外,可试行根据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等资料,综合测评后再录取。
根据这一宗旨,2004年6月,教育部在全国17个课程改革实验区低调推行了中考改革,试图改变几十年来只按分数选拔学生,一张试卷决定一个学生命运的现状。学生的综合素质首次成为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考试分数不再是升学的惟一标尺。2005年,全国这样的实验区又增加到500多个。其中,浙江省余杭、义乌以及我市的北仑作为全国试点,已试水新的中考。
为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自2003年起,浙江省确定了首批48个省级课改实验区。宁波市海曙、江东、江北三区和慈溪市及市直属学校均在其列。2006年,这些课改实验区将继我省四个全国试点后全面实施新中考。
据介绍,《宁波市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6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是以《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06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为依据的。明年中考改革的三块主要内容,即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与全国、全省基本相同,同时又体现了宁波的特色。
为平稳过度,我市明年中考改革的主调将是稳中有变。与我省其他省级课改实验区相比,宁波的特色主要表现为考试科目不同和考试分值不同。据了解,杭州市明年学业考试共考语文、数学、英语、社会、自然5个科目,总分为750分,而宁波市则考6科,比杭州多了体育,且总分为590分。
据有关方面透露,到2007年,我市11个县(市)、区的所有学生都将参加这一新的中考。
三大改革剑指应试教育
新旧对比突出综合素质
改革之一:中考环节由一道关变为两道关。
现行的方法是:学生统一参加中考,然后在学科考试成绩揭晓后,各高中学校按学生所填报志愿,划定一个分数线,分数以上的全部录取,分数线以下的统统淘汰。在现行的高中段学校招生制度下,学生要想进理想的高中学校,只需过学科考试一道关。
但明年参加新中考的学生却必须过两道关,除了学业考试,每个学生还得过综合素质测评关,而且综合素质测评结果被列为高中学校录取的前置条件。如按有关规定,录取为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或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必须达到1A3P以上,如果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没能达到这一标准,即使学业考试的分数再高,也不能被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或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学校录取。
据了解,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余杭区今年1.02万初中毕业生中,因为测评等第不合要求而被降档录取的考生约有40余人。
改革之二:学业考试由选拔性考试改为学业水平考试。
新中考中的学业考试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淡化考试分数,缓解升学竞争,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三是深化初中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与现行中考相比,学业考试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主要的是考试性质的改变,即从过去选拔考试变为水平考试。现行的中考更多地强调为重点高中选拔优秀学生,而学业考试主要是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难度要求有所降低。
据了解,明年宁波三区一市课改实验区的学业考试试卷将由宁波市教研室统一命题,试卷难度系数控制在0.7以上,即如果某门考试满分100分,考生平均得分应在70分以上,与2005年基本一致。
明年学业考试的总分将由今年的630分减为590分。其中,社会政治总分由70分提高到80分,体育则由30分减为10分,另外英语口语(10分)取消,自然实验操作(10分)和体育测试项目20分渗透到综合素质测评中。
明年的学业考试仍然采用分数制,但分数不再是高中学校录取的惟一依据,而是重要录取依据之一。
改革之三:全新的综合素质评价。
初中毕业生考高中学校必须先过综合素质关,这是2006年新中考最大的特点。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分组成(详见B2版)。按有关规定,各类高中段学校录取新生时必须把考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第作为前置条件,录取为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或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应达到1A3P,其他高中段学校招生原则上应达到4P及以上等第,再按学业考试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2006年我市省级实验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项目共分审美与艺术、实践与服务、运动与健康、探索与研究四大类,每一类包含若干项,每一类测评结果呈现为A等、P等或E等,分别代表优良、及格、不及格,每位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呈现为4个等第,如1A3P、2A3P等。
据记者了解,综合素质测评的四大类八个项目中,学生只要努力,要想拿其中一个A等应该不在话下。由于是第一年,所以明年高中学校录取的门槛相对较低,如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只要求达到1A3P。但据了解,今后录取门槛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综合素质测评具体由学校实施。为做好这一工作,各校将对老师们进行一次专项培训,并召开家长会给予动员说明。
学校拥有了更多自主权
保送前提综合素质达标
新中考打破了对学生的评价和选拔体系,这是否意味着今后学校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招生权?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肯定,但同时指出,具体操作将会比过去复杂。
单就高中招生而言,以往用分数排队,虽然机械,但操作简单方便。如今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要,就要认真审阅每个学生学业成绩之外的其他材料,还要考虑有些学生提出的当场表现特长的申请,等等。
对此,校长们深有同感。一位初中校长说,中考改革注重平时表现而弱化升学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放权给学校,让学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利于发挥学校个性化教育特色。但他表示,这一权力的下放具体到操作层面上,也许就会遇到一些困难。毕竟考试是硬杠杠,而评定却是软标准。因此,如何正确把握,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全新课题。
从目前来看,我市的学校自主权主要体现在保送生上。据了解,近三年来,我市的保送生比例逐年提高,2003年是40%,2004年增至50%,到2005年推荐保送的比例已高达60%。
据介绍,明年课改实验区将继续实行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保送生制度,但推荐保送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必须达到1A3P以上。
学生和家长代表参加测评
全力保证新中考公平公正
如何保证新中考尤其是综合素质测评、高中学校招生的公平公正性?这是众多学生家长最为关注的焦点。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为尽可能保证明年中考的公平公正,明年实验区纪检监察、教育督导、教育行政部门将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实行领导责任制。学校将成立以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委员会根据市教育局有关规定,制订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细则与具体程序,对校内班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接受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解决测评中的问题,并对测评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及时更正。
按有关规定,各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等要事先向学生及其家长公布,评价结果要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其中P、E等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E等控制在5%以内,A等则需由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门人员确定,而且获得A级的学生名单必须在校内公示7天。
采访札记:
四大疑问拭目以待
关键词:公平与公正
尽管有关方面将采取强有力的监督措施,但新中考后的录取与招生工作依然被不少读者质疑。
不少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无可否认,中考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好的,它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现状,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但是,综合素质是一个软标准,不像考试分数那样实实在在,比如说几个学生考试分数一样,综合素质评测等第也一样,但学校招生名额却有限,你说学校到时该录取谁才算公平?这位家长担心,会因为评价标准的过于模糊,而导致监督力度的不足。
他们认为,分数决定命运固然有诸多弊端,但毕竟大体上是公开和公平的。现在分数退居,主观评价占据了重要位置,学校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招生权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保证这种“主观”不为私欲所用?
关键词:考试的次数
有学生家长疑虑重重地问,为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体育、音乐、美术都要考,这是否意味着孩子什么都得学?平时考试是否次次都会记录在册?这是否意味着每次期末考试都不能失败?新的考试制度会不会由此给孩子带来新的压力?
也有家长怀疑,这会不会意味着“竞争前移”?毕业考或其他能力测试都将成为另一个中考考场,这就有可能把一次的压力分到平时。
关键词:中考与高考
有家长认为,没有高考的彻底变革,中考就难以突破。“初中毕业还得上高中,中考的学业考试弱化了,那么,高考怎么办?孩子的就业怎么办?”
有一位校长还说,新的中考改革注重平时表现而弱化升学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放权给学校,让学校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发挥一些学校特色,对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的不足做一些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教育是社会的反映,整个社会人才观、就业观等等没有改变,先进行中考改革,行不行?会不会因此影响高考?老百姓最后还是看学校的升学率。
关键词:学生的潜力
不少高中学校校长对此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毕竟中考应强调甄别与选拔,试卷要求有较大的区分度。一个班里学习成绩相差比较大的学生,由于参加区分度不明显的学业考试后,学生间没有了明显区别,一些并不适合重高学校节奏的学生也进入重高,会不会最终导致学习跟不上、负担重的现象?而一些有潜力的学生被分流出去后,在三年高中学习生涯中学习潜力会不会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任何改革都会有攻坚战,但我们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改革,中考也然。面对新中考,解决学生、家长、老师和校长们心头的这些疑问看来有待整个社会的努力。
无论有多难,多少年来以升学为宗旨的应试教育一定要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一个既有高智商,还有高情商的栋梁之材。而要培养这样的栋梁之材,我们是决不能让一张考卷定了一个孩子终身的。(记者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