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宁海记者站方敏陈勇周武军)在宁海县胡陈乡的凯达利制衣公司,车间里20多名当地的缝纫女工正在紧张地工作,这些女工全是西翁村以及附近村的村民。西翁村的林亚利告诉记者,以前外出打工生活费用很大,一年下来所剩的钱不多。现在“家门口”打工,一年收入比原来增加了几千元。
在宁海县,像凯达利制衣公司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使全县10万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占到全县劳动力的30%以上。由于抓住了农民就业这个“龙头”,近几年宁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较快。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0元,创历史新高,其中非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
宁海全县有农业劳动力30多万,其中将近10万农民外出打工,对剩余劳动力宁海县着力为其创造“低成本”就业环境,积极引导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把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东部的长街、力洋等镇乡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在宁波海静食品有限公司的柑橘罐头生产线,每天有2500人在厂里上班,其中大部分是附近力洋、田交朱等村的村民。国盛农场、利丰牧业、九峰农业园区等20多家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北部的西店镇800多家乡镇企业,提供了近3万个工作岗位,“白天在厂里上班,晚上料理家务,抽空干点农活”这成了农民打工的新模式。
为了鼓励企业招收当地劳动力,宁海县出台了政策:企业一次性招收当地农民30人以上的企业,政府给予奖励和表彰。县劳动局根据企业的要求开展培训,并给予培训者每人200元的补贴,针对农村妇女就业难的现状,县妇联、劳动局等部门开设了裁缝、家政等培训班。今年胡陈乡开办了两期缝纫培训班,80名经过培训的缝纫女工基本实现了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