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军备通讯员胡明敏
中国宁波网讯
编者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去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2446亿元,财政收入4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10元,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物质基础,具备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奉化滕头村、鄞州湾底村、余姚小路下村等一大批先进村的成功实践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改善农村条件、加快农村发展、实现现代文明城乡共享的最现实途径。
本报记者深入到我市部分“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采访,从今天起,把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气象、新面貌、新成就及时地报告给读者。也请广大读者把您所看到、听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鲜事告诉我们。来信请寄宁波日报农村部。E-mail:rbncb@cnnb.com.cn。
茂盛的果树、清澈的河水、碧绿的草地、气派的住宅……这是中国许多村庄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今成为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的真实写照。
昔日别人瞧不起的“烂眼村”,今天成为众人瞩目的“亿元村”、“全国文明先进村”、“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湾底人靠什么创造了奇迹?
创业:起于贫困,成为永恒主题
湾底村是鄞东平原的一个小村,393户人家,1053人,1260亩耕地。上世纪70年代初,这个村穷得将破庵当作仓库,旧祠堂的偏间成为办公房。今年73岁的胡宝仁老人回忆道:过去的房子破啊,遇到下雨天,地上摆满了接漏水的塑料盆。以前村名叫五一村,别人就叫我们“五一烂眼”,还说有女不嫁“烂眼村”哪!
当年担任生产队副队长的吴祖楣决心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他在生产队的仓库(破庵)围墙上写下了一人多高的四个大字:穷则思变。从此,他起早摸黑,重活脏活抢在前,还买来书籍学农技,步行几十里去请教行家。后来,生产队的粮食亩产比原来提高了一两百公斤,但村民们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变,生产队还是穷样。
1982年11月,吴祖楣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年村里只有3家作坊式的小厂,一年全部利润加起来才3万元。他和村干部、供销人员一起,背起包走街穿巷,找业务、搞推销,第二年将村办企业的利润提高到近8万元。
1993年,吴祖楣将村办企业天工公司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将经营者、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兴衰紧密结合起来。天工公司成为当时全县实行股份制改革的第二家企业。
1995年,各地涌动乡镇企业转制热潮。有人提出拍卖村里的几家企业。按当时的政策,吴祖楣等几位管理者完全可以买下企业作为个人资产。但吴祖楣坚持了村集体控股的股份合作制,带领村民走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
走进湾底村中心广场可以看到,在一块大石头上醒目地刻着四个大字—————“创业万岁”,这是1994年村支部提出来的,湾底人就是用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永不停步地创业、创业、再创业。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湾底的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目前,已形成以鄞州天工实业有限公司为核心,下辖3家村集体企业、3家中外合资企业等企业群,并在德国亚琛市设立招商办,主打产品木工工具全部出口,并拓展到食品、饮料行业。前不久,天工公司还到安徽新建了1家机械厂。去年,全村实现工农业产值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1万多元。
农业:从种植到加工,再到观光
当湾底村村民逐渐“洗脚上田”,走进村办企业成为工人或管理者时,村里就将他们的承包地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天宫庄园农业发展公司”,负责土地集约化经营。
如何使农业生产飞跃发展成了农民出身的党总支书记吴祖楣心中不解的情结。出国考察时,他常常抽时间去看看当地的农业、农产品。有一年,他在瑞士街头发现紫色的桑葚口味很好,在市场上相当走俏。回国后,他四处托人寻找果桑良种,1998年终于从外地引进了5000棵果桑苗,试种了15亩,第二年就产生效益。此后,果桑收益年年增加,最高时每亩达6000多元,村里果桑面积也年年扩大。但鲜桑果不易保鲜,如不及时销售就会烂掉,能否像葡萄一样拿它做饮料,酿酒?他们请来专家研究攻关,2001年,天宫庄园果汁果酒有限公司成立,新产品桑果汁、桑果干红等面世后,受到市场青睐。有了加工厂,桑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湾底人开始为外地果农提供种苗,并以保护价回购桑果。如今,在余姚革命老区梁弄镇、奉化尚田镇的一个个贫困村,甚至三门县、安徽郎溪县等都引种了果桑,总面积达到1.5万亩,使周边3500多户农民增加了收入。
每年修剪下来的大量桑树枝条,也被湾底人充分利用起来,风干、粉碎后用来作为培植食用菌的基料,至今已培植12个大棚的香菇、平菇,今年春节期间就上市了1万公斤。多余的桑枝则投入反应炉,产生煤气,为20余个温室大棚提供暖气。桑叶,则用来养蚕,一年能养100多担。此外,利用桑树地的空闲季节,套种了300亩南瓜,亩产可达1000公斤,南瓜送进加工厂变为南瓜汁饮料。同时,在桑树地里还放养了2000余只土鸡、100多只野兔。
近两年,湾底人在桑果成熟时节,举办以“农庄、桑、蚕、果、酒”为主题的桑果节,吸引城里人来采摘桑果,桑园寻宝,河边垂钓……以整个村庄为风景的“农家乐”,成为湾底村发展经济的又一增长点。
农民:住进多层住宅和联体别墅
2000年,湾底村以“保持近郊农村传统风貌和生活习俗,改善居住空间景观和环境质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居住环境”为目标,启动农民新村建设,采取分批实施拆旧建新的方案,实行“拆一赔一”政策,同时还给每位村民一定的劳动力安置费。
2001年,湾底村建成了第一批58套新房,优先提供给大龄青年、公司外聘技术人员和部分安置户。此后,又先后建成530套多层住宅、91套联体别墅。去年4月,村民们通过抽签定位分到了新房,至今全村390多户村民基本搬入新居。为此,湾底人投入了上亿元资金。
目前,为照顾老年人居住的116套低层小套型住宅正在建造中。由乒乓馆、网球场、篮球场组成的体育场已建成开放,新的幼儿园、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也正在动工兴建。除“西江古村”保留旧貌进行整修外,所有旧房都将全部拆除。
村魂:人民第一,创业万岁
在湾底村的天工路旁,矗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人民第一”四个大字。2003年,曾庆红同志到湾底视察时,在这块大石头前驻足观看,并饶有兴致地问吴祖楣:“怎么想到这句口号的?有什么含义?”吴祖楣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里,其中一条就是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第一”正是对这一思想的概括。“创业万岁呢?”“一个村要发展生产力,就要永远创业下去!”
当曾庆红同志又问起天工公司的名称的含义时,吴祖楣回答说,这个名称来源于明朝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以此为名,就是说要靠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曾庆红等领导听了称赞说,浙江的村干部了不起,有文化,有见识!
在湾底村现代化的会议室里坐一下,你会发现发言席的位置是最低的,而听众的座位却逐渐高起来,这样谁站在讲台上讲话,都得仰视群众。“人民第一,创业万岁”,已成为湾底村党总支的精神支撑和发展理念,成为一个村的灵魂。
干部以身作则,是对村民最生动、最有效的示范。几年前,记者在湾底采访时就发现,村干部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一人身兼数职,但只拿一份工资。村干部开会都选在晚上或工厂下班后,这样就不会影响企业生产,也不占用工作时间。这两个“传统”延续至今,如村委会主任胡耀乾又是党总支副书记,还兼着文书,村办公室副主任翁建国兼小车司机、物业管理员。
湾底村还通过村落文化建设,成立教育基金会等形式,鼓励年轻人参加进修学习;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在进村路两旁、新村广场的石头上刻着“心善体勤,循规蹈矩”等格言、警句,随时提醒村民要做一个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