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和农村税费改革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又一战略性举措,也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本报派出多路记者,走进乡村地头,发现农村的新鲜事、新风尚,感受农村的新变化、新气象,并从今天起陆续推出“乡村发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报道,展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图景。
本期报道以菜篮子商品为主线,通过记者跟踪采访从生产、流通、经营到消费的全过程,体现乡村连着城市,农民连着市民,反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国宁波网讯(见习记者孙美星通讯员郭廷昌)记者从市贸易部门获悉,我市今年在保障菜篮子商品供应的基础上,将加大对绿色特色菜篮子商品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着力建设浙东蔬菜、生猪、水产品等主要菜篮子商品集散地。
为了构建绿色、安全的菜篮子消费环境,今年,一批菜篮子建设项目将陆续上马。为保障夏秋淡季和多灾季节宁波市区的叶菜供应,我市已在江北、镇海和部分市属蔬菜农场,增设了1200亩叶菜种植基地。为保障牛肉的食用安全,今年还将建立菜牛屠宰中心,对各县(市)区菜牛实行定点屠宰。豆制品的准入今年将覆盖到乡镇,预计今年全年放心豆制品的销量将达到10万吨。
为保障全市菜篮子商品供应,今年全市计划保障生猪供应195万头,宁波城区进点定屠率达到98%,各县(市)区达到90%,各乡镇(街道)80%以上。水产品供应32万吨,蔬菜基地产出30万吨,蔬菜批发交易70万吨,放心豆类制品供应达到7.8万吨。全市菜篮子商品应急保障供应时间为1个月,其中市区储备生猪活体5万头,水产品3000吨,蔬菜在地6000吨,豆类制品原料920吨。
在今后的5年时间里,全市还将形成绿色蔬菜基地15万亩。其中,宁波近郊的市级蔬菜基地保持1万亩,以四季时鲜蔬菜为主,在余姚、奉化、象山、慈溪、宁海、北仑建立茭白、雷笋、马铃薯、花椰菜等特色蔬菜基地,在宁海建立高山蔬菜基地,总面积10万亩以上,其中有机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培育绿色生猪基地15个,市级基地牧场年出栏生猪20万头。年培育菜篮子绿色品牌100个,重点扶持象山白鹅、宁海土鸡、岔路黑猪、河姆渡茭白、奉化雷笋、奉化芋艿头等地方名优产品,要求所有产品达到市级以上知名品牌,其中达到全国名牌的产品20个。
蔬菜在设施完善的暖棚里生长。记者刘波图
无公害蔬菜放心吃
站在江北区甬江街道外漕村甬江街道园艺中心的田边一眼望去,100多个白色蔬菜暖棚整齐排列,共有菜地150多亩。它的主人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户包三康。
3日下午3点多,记者一走进暖棚,就感觉到空气暖湿不同于外面。暖棚顶部安装着一根贯穿全棚的喷管,浇灌蔬菜的水正从喷管上的一个个小孔中喷洒下来,蔬菜们正惬意地在“雨幕”中享受着透进暖棚的阳光。而在另外一些暖棚里,蔬菜已经长成,工人们穿着胶鞋蹲在地上摘菜,并仔细地将菜理成束、捆成扎、放进一只只菜筐中。
老包说,每天从这里运出的蔬菜在1500公斤以上,除了小部分销到农贸市场外,主要运往三江、物美、百家缘、欧尚等大型超市,种类有油麦菜、广东菜、生菜、小天菜、香菜、菠菜、芹菜、小青菜等十几种,几乎涵盖了宁波市场上大部分蔬菜品种。由于数量很大,摘菜的工作要持续到晚上7点左右。大约晚上8点,采摘好的菜被运至位于甬江街道包家村的“净菜加工车间”,经过分拣、清洗、打包等一系列工序,贴上“湾头”牌商标,第二天清晨5点多,这些蔬菜便会“进驻”各大超市,迎来第一批顾客。
甬江街道园艺中心不仅是宁波规模最大的蔬菜基地,还是市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包三康告诉记者,要做到无公害最重要是把好农药关。中心的农药都是从农科院、绿丰种子商店直接引进的,从源头上保证了农药的安全性。再者,各种农药的药性有不同的有效期,所以工人摘菜时特别注意只摘那些过了“药期”的蔬菜,保证药性不会危害到市民的健康。在这样层层把关之下,甬江园艺中心蔬菜“无公害”的名声也打响了。
据了解,甬江街道种植蔬菜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宁波市主要一线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一线蔬菜基地面积3600多亩,常年种植蔬菜200多种,除大众蔬菜外还有反季节蔬菜和名优特稀蔬菜。年产花色蔬菜2万吨左右,占市区蔬菜上市量的40%左右。
-背景链接
无公害农产品指产自良好生态环境,按照无公害标准生产或加工,农药、重金属、硝酸盐及激素等有害物质含量(或残留量)控制在允许的安全范围内,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一般为省级)有关强制性标准的安全、营养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已制订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
近年来,我市重视由“装满菜篮子”向“净化菜篮子”的转变,加快蔬菜生产逐渐向无公害化方向发展,同时规范生产基地管理,让广大市民吃得放心。在贸易部门2006年的工作思路中,明确提出:市一线蔬菜基地要成为宁波城区新鲜时菜的主要来源;高山蔬菜基地要成为宁波城区夏秋高温淡季主要蔬菜补充资源;特色蔬菜基地作为宁波蔬菜的品牌,拓深加工、内外销的蔬菜产业链。所有市级蔬菜基地都要达到无公害化的要求。本报记者周静实习生史贤
满网活蹦乱跳的鱼儿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记者王增芳图
名优水产“游”出国
“那一片都是我们村里的网箱,一共有2000多个。”换上渔家的高筒水鞋,坐上摇摇晃晃的小舢舨,前天,在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水产养殖大户严兴国的带领下,记者体验了一回渔家的生活。
黄避岙乡高泥村毗邻象山西沪港,由于耕地少,地理位置偏僻,渔业是这个小村惟一的支柱产业。“我们村里人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养鱼了”,据老严介绍,高泥村共有290多户人家,400多人口,70%以上的村民都搞水产养殖。
“现在我们村里的鱼大部分卖到国外,卖出了好价钱。”老严说,像鲈鱼在宁波市场上卖30元/公斤,到国外市场则可以卖到54元/公斤。如今高泥村的村民家家户户同韩国、日本渔商做生意,去年全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去年我靠养鱼净赚了30多万元,要不是受台风影响,可能赚得更多。”老严还向记者透露,他的收入在村里还不是最高的。
说话间就到了老严家的网箱。这是一片700多平方米的水域,用小木板隔成了200个网箱,每个网箱的容积有27立方米。“市场上什么鱼好卖我们就养什么鱼。”老严说,刚开始他只养了一种鲈鱼,现在则有大黄鱼、鲈鱼、美国红鱼、黑鲷、真鲷5个品种。大黄鱼主要销往宁波本地市场,鲈鱼、黑鲷、真鲷都是出口到韩国,美国红鱼主要销往日本和美国,年产量在70吨左右。
走在仅20厘米宽的小木板上,老严如履平地,他说自己一年365天,每天都要到网箱上来看几趟,要是一天没来,睡觉都不安稳。正值退潮的时候,老严开始给鱼儿喂食,原本平静的水面立刻沸腾了起来,鱼儿们争先恐后,一桶饲料眨眼功夫就不见了。老严告诉记者,一条4~5厘米长的鲈鱼苗放下去,要3年时间才能长到2.5公斤,而这期间一点都马虎不得。国外客户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很严,因此所有的饲料原料都要在检验检疫部门进行注册,符合标准才能投放。“现在养鱼不讲科学可不行了”,老周说,县里的技术员常来村里指导,教给村民们不少知识。再过几天,村里又有50吨鱼要出口到韩国去了,老严这几天格外忙。为了让村里的鱼儿游得更远,老周几年前就注册成立了京洲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背景链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品牌和市场意识显著提高,我市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深入消费者人心的名优水产养殖水产品,主要有大黄鱼、鲈鱼、南美白对虾、梭子蟹、青蟹、海瓜子、河蟹、甲鱼、青虾等10余种。目前,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98.22万亩,产量34.29万吨,其中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约86万亩,产量30万吨。我市已通过国家无公害水产品认证的共有21个产品。2005年我市还有5个水产品产地共8个产品通过有机认证,使宁波市的有机水产品突破了零的记录,名优水产养殖已经成为我市渔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本报记者苗军生见习记者孙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