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新起点新蓝图 新征程新任务
稿源:  | 2006-03-07 11:21:54

  中国宁波网讯

  记者邓少华

  核心提示

  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经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已经颁布实施。“十一五”规划首次将五年计划变为五年规划,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从中充分反映了发展理念、经济体制、政府职能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十一五”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和均衡发展。“十一五”规划由过去强调指导性转向指导性与约束性并重,特色鲜明、彰显个性、图文并茂,规划更直观、更丰富、更科学,并建立完善的规划实施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了落实规划的制度保障。

  “一字之差”彰显科学发展理念

  “十一五”规划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也是我市作为全国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全面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时代背景、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十一五”规划与以往相比,无论在规划内容还是形式上,在规划结构还是体系上都呈现出了一系列的亮点和特色。

  反映时代特征

  突出理念创新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编制规划,是我们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规划着眼点上,我们充分考虑了人的发展需要,以规划期末在宁波市生活和工作的700万常住人口为规划对象,进行了人均指标的测算和公共资源的分配,并在《纲要》中强化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公共安全建设等内容;在规划内容上,突出政府有所为的领域,注重对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充实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体制创新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内容;在规划内涵上,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视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调要素支撑条件,提出了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和任务。

  强化空间内涵

  明确主体功能

  注重规划的空间约束和指导功能是本次规划的一个亮点。根据宁波市的总体功能定位,在认真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了对空间要素的分析,明确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四大主体功能区。以此为基础,统筹考虑产业布局、综合交通布局和公共基础设施布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推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融合,进一步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在时间上的一致性。

  注重前期研究

  强化可操作性

  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是确保规划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在规划前期,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的要求,在环境分析、结构调整、基础设施、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32个重大前期课题,对“十一五”时期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建设时序上,明确了一批“十一五”时期需要开发、提升和保护的重点区域,并提出了配套的产业发展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为规划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在规划实施中,强化了保障措施,对要素资源进行测算平衡,据此确定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建设资金。

  完善规划体系

  规范编制程序

  规范编制程序是提高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关键。参照国家和省里的做法,结合宁波实际,我们建立起以总体规划为龙头、区域规划为核心、专项规划为支撑、行业规划为基础的规划体系,也就是现在所说的“1+3+10+X”的规划体系,即一个总体规划、三个区域规划、十个专项规划和一批行业规划。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座谈会,广泛征求市委、市政府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加强了市(县)规划、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协调。规划编制后,又举办了宁波市“十五”成就和“十一五”规划展览,公开征询社会公众意见,体现了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开放性。

  实行图文并茂

  丰富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是本次规划的另一个亮点。这次“十一五”规划《纲要》改变了过去单一文字的形式,将指标、项目、图表以专栏的形式穿插于《纲要》的相关章节中,使文本更显生动活泼,重点更突出,主题更鲜明,整个《纲要》共设置了24个专栏。

  新闻背景

  集体智慧结晶

  ———宁波“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纪实

  宁波“十一五”规划,是一份在特殊历史时期有着特殊意义的规划,是一次科学、民主的决策,是一次“开门搞规划”的实践。在编制过程中,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光烈,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邵占维等多次听取汇报,并直接给予指导。

  历时两年科学编制规划

  2004年初,市政府成立“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于同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作了具体安排。

  按照科学发展观、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的要求,市发改委在环境分析、结构调整、基础设施、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32个重大前期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影响“十一五”发展的主要指标和水、土地、电力等要素资源进行分析测算,在产业、交通、给排水等重大基础设施方面进行梳理、生成了一批重大项目,力求使“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建立在要素支撑和项目支撑之上。

  与此同时,市发改委组织力量对我市“十五”计划进行了中期评估,为滚动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奠定基础,并经市政府批准确定了《宁波市“十一五”规划工作方案》,明确“1+3+10+X”的规划体系,组织启动了象山港区域、余慈北部区域、北仑区域3个区域规划和水资源等10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为了使“十一五”规划更能反映时代特征,更加体现宁波特色,市发改委从理清基本思路入手,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并在系统整合各方面观点的基础上,组成了专门工作班子,集中精力进行“十一五”发展思路的起草工作。2005年6月,市委财经领导小组专题听取了《基本思路》的汇报。

  从2005年10月初起,“十一五”规划纲要正式进入编制阶段。10月下旬,初步形成了《纲要》初稿。市委十届五次全会以后,起草小组认真学习市委《建议》的精神,进一步深化了《纲要》的编制工作。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下发后,起草小组又对我市规划文本表现形式(穿插专栏)进行了适当调整,形成了汇报审议稿。

  今年1月上旬,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审议稿的汇报,并对《纲要》的总体框架、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起草小组认真领会精神,对会议提出的指导思想表述、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反复斟酌,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纲要》文本,然后提交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民主决策开门编制规划

  2004年2月5日,为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增强规划的民主参与度,集聚全社会的智慧,我市对“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部分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并就这些课题及相关问题,广泛征集意见建议。最终有19个课题中标,有的是外地著名专家学者,有的则是长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的我市研究人员。

  重大规划研究课题向社会招标,这是我市改革规划体制的重大创举,既可以使规划决策更具科学性,也可以使全社会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这样民主的决策一直贯穿在规划《纲要》编制全过程。

  2005年夏秋之交,“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刚刚形成,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便多次听取了有关汇报,并在发展思路、发展目标、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当年9月中旬,市四套班子领导专门赴北京征询了北京“宁波帮”人士和老领导的意见,11月中旬,“十一五”规划《纲要》初稿形成后,起草小组又到杭州征询了“宁波帮”人士和老领导的意见。

  今年1月,市政府领导分别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十一五”规划《纲要》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干部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市领导还带队分组征求了各县(市)区对《纲要》文本的意见。在今年2月举行的“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又一次对《纲要》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这份凝聚着全市人民集体智慧的“十一五”发展宏伟蓝图,现在已经呈现在广大市民的眼前。

  点击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以空间均衡理念为指导,通过对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及人口等要素分析,综合判断区域内各子区域相对开发强度的承载能力,划定区域内不同类功能区,并确定相应的开发方向和管制要求。根据我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将我市市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大主体功能区。

  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

  指标体系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增强规划可操作性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市实际,形成了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四个方面36个一级指标体系,分成预期性和约束性两大类。

  预期性指标是体现政府实现意愿的指标,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在预期性指标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志,这是我市“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也是强化规划落实的重要抓手。

  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

  《纲要》速读

  “十一五”发展六大原则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以人为本

  “十一五”发展八大目标

  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港口地位进一步提升

  城乡区域发展基本协调

  文化大市建设成效显著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

【编辑:王定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