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经过近10年的考证和寻访,3月8日,我市文物工作者在宁海县官塘周村的《重修官塘周氏宗谱》等资料的记述上,找到了与日本方面数年前公布的“关于中国三门湾航帮与中日文化交流”史料相吻合的记载,从而揭开了关于宁海周氏航帮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周氏航帮,在五代十国至北宋期间活跃在三门湾,他们是千年前中日文化交流的信使。
东岙村周姓家族“火烧台”遗址。
东岙三门湾旗门港,当年周氏航帮就是从这里出发前往日本的。
宁海和市文化局有关人员在东岙三门湾畔考察。
根据中日双方的记载证实,五代十国至北宋期间先后定居于宁海东岙和日本的周氏家族,是当年活跃在三门湾、往返于日本与中国之间民间航帮的杰出代表。其中著名航海家周文裔、周文德和其后裔周良史(周文裔之子)的名字,在日本方面的史料中均有记载。而宁海的家谱中则记载着他们的后代周弁(周良史之子)成为宁海县第一位进士、周文裔的妻子(即周弁祖母)是日本籍女子的关键史实。
这一发现让我市“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人员兴奋不已。据一同前往考察的市文化局有关人员证实,这一发现当属近年来宁波“海上丝路”考古研究中具有突破性意义的重大发现之一。中日双方的史料互相印证的特点,更决定了这一发现的可信性和真实性。
我市文物工作者杨古城先生说,这批生活在宁波土地上的三门湾航帮,曾为千年前的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过巨大贡献,其中不乏生离死别、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而这些史实在国内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基本上未曾提及。
记者胡晓新/文龚国荣/摄
三门湾畔崛起中日海上航路
宁海县一市镇东岙村是个位于三门湾畔的小村。3月8日,记者随杨古城先生与市文化局工作人员一起来到这个小村。东岙村的家族宗谱已在往年的动乱中毁损,难以找到当年周氏家族繁衍生息的详尽记载,但当地有一处妇孺皆知的“火烧台”遗址。相传这里原是周姓家族的集居地,大约七八百年前毁于一场大火,自此周氏家族的一支就由这里迁往临近的官塘周村。数百年过去了,如今“火烧台”仍保留着当年宋代民居的地基和砌房用的石块,但周姓已不是村里的大姓了。
邻近的官塘周村也是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周姓是该村的大姓,村里的古祠堂、水塘和不少古民宅仍保存完好。附近的东岙溪上还有一处有数百年历史的观海桥。古老的观海桥和滚滚东流的东岙溪,静静地倾诉着东岙村周氏四代人的不朽贡献。
杨古城先生介绍说,从唐代晚期起,原经朝鲜半岛的海上航道(北路)改由南路江浙沿海直航日本。特别是公元837年后,日本方面废止了遣唐使,往返于中日双方航道的几乎全为民间航帮。在“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中,江浙一带的吴越国自公元908年称王,直至北宋统一,不但政局稳定,且一向崇信佛法,不仅继承了唐代以来已开拓的与日本海上航路,还主动通过民间航运航帮向高丽和日本弘传佛法并寻求佛教典籍。公元960年北宋逐渐统一中国后,依靠浙东三门湾航帮入宋的日本僧人约有20余人,其中就有公元983年从三门湾登陆、于986年返回日本的然,以及不久后再次从三门湾入宋的然弟子,从而正式确认了这条新开拓的海上通道。
通过日方史料提供的信息,杨古城先生在宁海找到了仍然生活在那里的周氏家族后人,以及零星记载着他们祖先东渡日本的家谱等史料。
周氏家族
三位著名民间航海家
在如今的宁海一市镇官塘周村,上年纪的人几乎人人都知道北宋时这里出过一位名叫周弁的本县第一位进士,而且知道其祖母是东洋人。这一事实在《周氏宗谱》和《宁海县志》等处都有记载。那么周弁与三门湾航帮又有怎样的亲缘关系呢?
杨古城先生说,日本的《胜尾寺缘起》、《朝野群载》等书籍都记载着周文德、周文裔、周良史3位“宋商”,他们曾在中国北宋时代多次往返于日本与三门湾旗门港之间,献文物孔雀给日本天皇,并为日本名僧源信传递书信,但从未明确记载他们是何方人氏。而这次通过对宁海的实地考证,证实了日本史料中提到的这3位三门湾航帮人士,是3位宁海籍航海家。
根据《宁海县地名志》以及宁海东岙村、官塘周村的一些族谱记载,三门湾旗门港堪称三门湾最早开发的海港。此地历来以渔业、航运为生,村外的观海桥就是昔日海船的停泊之处。
另据宁海三门湾下洋周、双水村周氏集聚地的《周氏宗谱》所载,自台州迁入东岙的周氏族祖周希星为一始祖,东岙周氏三世周文裔生于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娶塘上(东岙村内)陈氏,后娶日本夫人。以上记载中没有找到关于周文德的资料,这是因为古代家谱中多不列对上代和后世没有功名的族人。而日本方面的《扶桑略记》、《日本记略》、《小右记》等则清楚地记载着:周文德于公元990年初和公元1015年、1026年在日本娶日本女子为妻,自公元1015年前后回过一趟三门湾后,就再未回原籍。
这个家族
还出了三位进士
周文裔以航运发迹后定居日本,并再娶日本籍女子,生下儿子周良史。望子成龙的他在儿子周良史幼年时将其带回中国,希望在宁海入官学,但鉴于其父母的身份无法入官学,只得“子承父业”。后周良史希望以半个日本人的身份在日本谋求学籍,又遭拒绝。周良史在宁海原籍娶了鄞县黄古林望族施氏为妻,结婚后不久,周良史率船队去了日本,竟一去不复返。数年后周文裔回三门湾时,才得知儿子死于海难。周良史的遗腹子周弁由施氏扶养成人,并于公元1061年在宁海考中县内第一进士。
据《台州地区志·志余辑要》记载:周良史为航船总舵,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撑船去日本遇难,年仅40岁,至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家里才得知消息。《光绪宁海地方志》人物《列传》中对周弁和其父周良史的记载是:“周弁,字君仪,居东岙,父良史,以能文称,居乡慷慨有器度,喜周给(指救济)人,没日本国,弁不及见。”周良史去日本之后杳无音信,其妻施氏之父母欲让她改嫁,但施氏“毅然宁志不可回”。由于东岙本地没有学堂,出身名门的施氏自授幼年周弁,后又带着儿子回到鄞县,在“舅家求良师以训诲之”。周弁之子周炳和周炜,在周弁的教诲下也于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双双荣登进士,成为宁海县科举史上唯一兄弟同榜的幸事。
也许正是因为周家出了这么一位考中功名的周弁,在周氏家谱和当地志书中留下了姓名,今天我们才得以找到与日本方面史料互相印证的关于三门湾航帮周氏家族的有关记载。
民间航帮
当起文化“信使”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根据历年来散见于日本各地的史料记载和文物整理出版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证实,当时三门湾航帮依靠三门湾特有的春秋季风和冷暖洋流,有的隔年往返,有的当年返回,所用的多是能乘载百人以内、两头尖而高的中小木帆船,三五成群,从三门湾出发,一周就能到达日本的值嘉岛和博多港,承受航运之利的日本方也在九州博多设有专门接待航帮的“鸿胪馆”,在靠近京都的敦贺也设有“松原客馆”。
据《中日文化交流史》等日方资料记载,公元986年,在日本九州的博多港,有一批周文德的三门湾航帮停泊在港内,不久就要回宋国,日本高僧源信以宗教无国界的观念,希望把自己的《往生要集》等著作带到宋朝。周文德的船队回到三门湾后,取道白桥港溯白溪而上入天台,将《往生要集》等送到国清寺。两年后,周文德又率三门湾船帮到达日本博多,由于源信不在博多,周文德在“鸿胪馆”给源信留下了约400字的书信,至今仍留有全文。
《往生要集》等著作在中国广为流传,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后来,周文德又多次在中国僧人和源信之间传递书信和“经教著作”。
此外,日本另一位高僧然和其弟子成算,也是在三门湾航帮的帮助下,于公元983年在三门湾入宋,986年带着宋代赠予的洋洋数千卷《大藏经》和现存日本清凉寺的日本国宝旃檀释迦立像等,原路返回日本。这些史实在保存至今的成算日记中也可以得到证实。
杨古城先生说,从中日双方的史料中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结论:三门湾的中日航道航帮崛起大约在北宋前期的公元983年-1070年前后,到了南宋,日本佛教修习传播的重点以明州为中心,三门湾的佛教文化传递显现衰落倾向。据查考,在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三门湾的旗门东岙周氏分迁南北数支,远航日本的航帮解体,三门湾的中日航运交通历史至此落下帷幕。但三门湾船帮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却永远载入中日双方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