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民资“破冰”杭州湾
稿源:  | 2006-03-30 07:51:59

中铁二局施工人员正在架设跨度五十米、重量逾千吨的箱梁。(胡建华 摄)

股东和银行代表在大桥视察。(许苹 摄)

  从大桥南岸桥面上远眺,一排排望不到头的墩身似巨人般耸立在浩瀚的海面上。

  

(胡建华摄)

  中国宁波网讯

  记者朱宇徐本梁郭靖何英杰

  杭州湾跨海大桥投资达到118亿元,这么多钱从哪里来?在大桥漫长的论证期,这个问题被外界反复猜测和质疑着。

  2000年,时任宁波市市长张蔚文向国家部委汇报时语出惊人:“只要项目批下来,大桥建设不要国家投一分钱。”市政府对大桥指挥部的态度也很明确:“大桥建设,市财政不出一分钱,而且,大桥投资主体成立后,工程已经发生的前期费用也要悉数还清。”———当时市政府用于大桥前期论证和项目调研的投入,已经超过5000多万元。

  钱从哪里来?深谙市场之道的宁波人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创新:从市场融资,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

  国家级特大基础设施项目,一直被视作民间资本的禁区。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一创新之举,开启了中国民间资本突入这一禁区的先河,使民间资本进入限制性领域的“坚冰”再一次被打破。

  非禁即入 民资“破冰”

  2003年11月14日,酝酿了10年之久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动工。有关大桥投资的谜底彻底被解开:大桥项目资本金为38.5亿元,由宁波和嘉兴以91的比例出资。宁波方投资中,45%为国有的宁波交通投资公司,其余被17家民营企业组成的“民资军团”瓜分。

  杭州湾跨海大桥,这座中国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桥梁,民间资本不但进来了,而且占到一半以上的比重。在当时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杭州湾跨海大桥被套上了“民资控股”的光环。

  “其实,从决定建设大桥那一天起,资金问题我们就没有担心过。”大桥指挥部副总指挥金建明说,2001年大桥正式立项后,大批民营企业瞄上了杭州湾大桥,出现“民资争着参股、银行抢着贷款”的一幕。

  但是,面对民间资本的“三千弱水”,大桥能否“取一瓢饮”?这不但涉及到决策者观念的解放程度,还需要一种勇于承担风险的气魄。

  “宁波的市场经济发育相对成熟,大批民营企业已经完成资本积累期,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对社会的责任意识,都是值得信任的。”金建明说,当时指挥部对国家投融资政策进行了认真研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非禁即入。也就是说,凡国家法律没有明文禁入的领域,都可以尝试向民间资本开放。

  “禁区”伸来了“橄榄枝”,民营企业随之开始了一场“大桥总动员”。浙江海通食品集团出资1亿元,联合了当地四家民营企业,组建了慈溪建桥投资公司;慈溪另外三家民营企业也联手成立了兴桥投资公司;余姚5家民营企业则设立了余姚市杭州湾大桥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杭州宋城集团受让了雅戈尔集团所持有的17.3%的股份,进入杭州湾跨海大桥,并且以17.3%的股份,成为大桥最大的民资股东。

  让这些民营企业无法拒绝的,是杭州湾大桥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根据交通流量预测,大桥建成后的2009年,车流量将达5.2万辆,到2027年将达9.6万辆,按“工可”报告测算,30年内将有300亿元以上的收入,年回报率高达12.5%。

  2001年9月,大桥注册资金开始分期到位,此时距大桥正式开工还有2年多时间。

  宏观调控 民资“分流”

  但谁也没有想到,当世界第一跨海长桥的雄姿日益清晰,宋城集团却选择了悄然离开———2005年,因为又承揽了总投资35亿元的杭州世界休博会主会场项目,宋城集团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投资难以为继,宣布退出。

  与此同时,杭州湾将建“绍兴通道”的消息也在悄悄流传。“绍兴通道”与杭州湾跨海大桥相距不过50公里,一旦开工建设,大桥交通分流,预期收益将大打折扣。受这一利空消息影响,大桥其他民营股东开始采取观望姿态。

  “当时大桥已经进入上部施工,每个月资金使用量3个亿,我们手头只捏着几千万元钱。”金建明认为,不少人对民间资本主导的融资模式产生了怀疑,说到底有一个大背景,即宏观调控。“受宏观调控影响,部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能力降低。”

  大桥的融资困境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3月中旬,市委、市政府连续几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提出了如下意见:在大桥项目逐年增扩的资金中,民间资本的份额有增有减,这很正常,也很客观,如果有人提出要减持,充分表示理解。民间资本减了,先由国有资本接盘。如果以后民营资本又增了,国有资本再减。

  国有资本接盘,这是一个万不得已的做法,面对民间资本的集体撤退,当务之急是要澄清事实,稳定军心。

  整整一个月,大桥指挥部组织专家开展调研,详细测算“绍兴通道”建成后对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影响。数据和材料在桌子上堆了足足半尺高。

  在4月份的董事会上,大桥指挥部总指挥王勇亲自公布了调研结论:“绍兴通道”建成后,对大桥交通会有一定分流,但影响不大。

  理由是,其一,按正常审批程序,“绍兴通道”比杭州湾大桥要迟几年才能投入使用,杭州湾大桥已经抓住了这个时间差;其二,目前杭州湾地区车流量增速惊人,几年后,单凭一个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行能力独木难撑,“绍兴通道”的建成正好为大桥减轻压力。

  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股东们对大桥的信心被重新点燃。

  另一方面,大桥指挥部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信息,在全国范围物色新的投资商。不久,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一家来自北京的大型企业集团决定顶替宋城,投资杭州湾跨海大桥。

  大桥引领一个时代

  中钢集团的介入,为杭州湾跨海大桥融资危机画上了句号,也让大桥“民资控股”的背景成为历史。经过调整,在大桥资本金中,国有资本占到了70.62%,一度占据绝对优势的民间资本,则下降到了29.38%。

  出乎意料的是,中钢的进入引发了一波更大的民资投资热。先是宁波一家民营企业找到大桥指挥部,愿拿出3亿元资金入股,但问遍各家股东,没有一家愿意出让股权;广东一家大企业也找到市领导,表示大桥有多少空缺的股份,他们愿意全部接盘……

  “虽然中途有过挫折甚至危机,但是我们当初对民间资本的选择没有错。”金建明说,事实也证明,杭州湾跨海大桥“破冰”以后,国家政策对民间资本的限制也一步步松绑。

  2004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企业投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和备案制,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去年初,《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个被称作《非公经济36条》的文件,预示着中国民营经济的春天真正到来。

  “再回头看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融资理念,以及融资中的一些波折,其实都是企业间正常的股权变更。”金建明说,大桥工程在长达6年的工程建设中,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投资方投资战略的调整、国家宏观调控或遇到新的项目投资,资本的进进出出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对基础产业已‘打开门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对各种资本一视同仁?既然大桥建设是市场行为,我们要做的,就是按市场规律办事。”金建明说。

  专版评论之二

  创新需要冲破体制障碍

  何英杰

  建造杭州湾大桥需要上百亿元巨资。钱从何来,成为一大难题。像这样国家级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过去都是由政府解决建设资金。但是杭州湾大桥冲破体制障碍,闯出了一条新路,采用市场化融资的模式,不花财政一分钱,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开启了民间资本进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先河。

  宁波民间资本比较充裕,许多民营企业有开拓投资新领域,特别是进入国家垄断性领域的强烈愿望,他们认准国家对民营资本实行“非禁即入”政策的方向。大桥上马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得到广泛响应,这就使得大桥市场化融资的实现有了现实可能。

  市场化融资的创新意义至少有两个:其一是把造桥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不是公益性项目。通过市场化融资解决建设资金,并通过大桥建成后收取通车费自求平衡,由此改变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减轻财政负担,能使政府腾出更多的资金,投到必须由政府投入的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其二是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盘活社会资本,为民间资本找到了出路。此外,由投资方组成大桥建设公司,还可形成股东的有效约束,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从杭州湾大桥市场化融资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启示是,冲破体制障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仅是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所必不可少的。

  读大桥报道 谈创新精神

  网民“瞬间的艺术”:建杭州湾大桥无疑是一种创新的体现,但是大桥建成后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大桥建成后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的方便,更多的是带动了各个方面的发展,如旅游业,餐饮业等。我们应该结合慈溪现有的资源,建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旅游景点,还可以规划一个商业区,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网民“虚实短长”:杭州湾大桥作为一个特大型项目,拥有一支老中青组合的建设者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一支创新、务实的团队,才能做出非凡业绩的可能。据我所知,该工程的一位副总指挥竟是个30多岁的年青人。不拘一格的用人标准,在这个工程中体现得如此充分。

  市民赵女士: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中国人从来都不缺少自主创新的勇气。以创新的精神打造世界第一大桥昭示的是一种中国魂,它给正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我市注入了一剂兴奋剂。眼下“十一五”蓝图已经展开,这中间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我们需要倡导这么一种全民创新兴市的精神,让工作激情涌流。(王岚整理)

【编辑:王定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