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记者徐本梁朱宇郭靖何英杰
数千名工人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两年上报创新成果250多项,累计节约施工成本近1亿元,全面促进了工程质量、安全、进度。这,就是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开展群众性自主创新活动取得的成果。目前,这一活动正在立功竞赛的平台上蓬勃展开。
杭州湾大桥是全国总工会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之后,第三个展开立功竞赛活动的重点工程。大桥工程指挥部与时俱进,深化了这项活动“创一流、立头功”总体理念的内涵,把开展群众性自主创新作为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全面激发创新热情,促进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效益。
根据立功竞赛活动规定,各参赛单位一年一度进行考评,获得第一名的单位,将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由于自主创新在考评中占了相当的比重,各参赛单位也特别重视。2004年,名列前茅的几个项目部,其他各项考评项目得分相差无几,中铁四局以较为显著的自主创新成果,获得了优胜,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同样,在2005年度的评比中,中港一航局、中铁二局也因管理、技术上的多项创新,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在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大桥指挥部也重视物质奖励。中铁大桥局、中铁二局通过自主创新,攻克了大型箱梁的预制、运输、架设难题,双双提前成功架设70米箱梁和50米箱梁,指挥部给予各50万元的重奖。
各项目部同样十分重视群众性自主创新,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激发工人的创新热情。中铁四局项目部特地设立了科技创新奖和“金点子”奖,每季度总结表彰一次,并给予2000元、1500元不等的奖励。更鼓舞人心的是,项目部还把有功人员的家属接到工地上来,让她们看到自己的丈夫披红戴花,上光荣榜。
中铁二局特别重视对敢于创新的年轻人的培养。2003年毕业于西南交大机械专业的姚道雄,来到杭州湾大桥工地后,正赶上50米箱梁架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便直接参与了架梁机等五大设备的调试安装。由于工作出色,他不但得到了中铁二局集团公司2万元奖金,还被授予“铁道先锋奖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该项目部有13位年轻人被任命为部门负责人,协议工中也有10多人担任了工班负责人。这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作法,更让青年技术人员、工人重视技术创新。
目前,在整个杭州湾大桥工地,群众性的技术创新已蔚然成风。中铁四局在混凝土预制过程中,发现表面难免会出现砂眼和裂纹,既影响外观,又降低了抗海水侵蚀能力。经过反复实践,采用透水模板布覆盖的办法。使用后证明,用了这种工艺的浇注件,色泽更加均匀,表面更加致密,无砂眼、气泡、水线等瑕疵。大型混凝土预制件早期收缩裂缝一直是桥梁界的世界性难题。中铁大桥局在70米箱梁生产过程中,大胆创新,提出低强早期张拉工艺,在预制件浇注两三天后,趁尚未达到最大强度时,通过张拉产生反作用力,挤压预制件,从而达到防止裂缝的效果。从目前已生产的200多片箱梁来看,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图为工人们正在吊装八九十米长的大型钢筋笼。(记者叶维龙摄)
群众性创新在杭州湾上“金花四溅”。(记者叶维龙摄)
专版评论之四
创新没有旁观者
易其洋
杭州湾大桥的自主创新,是一项浩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许多前所未遇的管理和技术难题。如果把它比作一条长链的话,那么,无论是决策、设计,还是科研、施工,就像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环,尽管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但每一环都不可或缺,而且只有每一个环都“硬”,才能环扣成链。
杭州湾大桥建设开工至今,之所以能够冒出那么多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大桥建设这块“试验田”、“竞技场”上,大桥工程指挥部以立功竞赛为载体,通过精神奖励、感情鼓励、物质奖励等激励机制,尊重每个参与者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首创精神,使得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精英和管理者的事,而是每个人都成了创新“主角”并进入最佳“竞技状态”。
有了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有了“创新至上”的适宜环境,每个人“创一流、立头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都被充分激发和调动了起来,“旁边看”变成了“动手干”,“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创新活力和动力源源不断,掀起了群众性的自主创新热潮,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创新没有旁观者———大桥建设是这样,建设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城市,更是这样。
图为大桥建设者在光荣榜前争睹标兵风采。(严龙摄)
小卡盘“卡”出175万元
中铁十九局承担南岸钻孔桩的施工。浇注钻孔桩,第一步是扎钢筋笼,钻孔桩长八九十米,钢筋笼也就需要同等长度,这就给施工带来了难度。一是需要很大的场地,二是吊装十分不便。经过仔细研究、测算后,中铁十九局项目部决定化整为零,采用分段施工法,每段按18米规格制作,再到施工现场用钢套筒冷挤压工艺把它们连接起来。
等到进入试制阶段,才发现这一构思操作上有难度。为了加强钢筋笼的整体强度,连接不是在一个端面上,几十根钢筋犬牙交错长短不一,长度很难控制;钢筋直径有32毫米,一旦定位有偏差,校正很费力气。试制了几个,费时又费力。
钢筋班班长曾铁光发动班里的工人出点子想办法,七八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思路也就在这七嘴八舌中慢慢清晰起来。几天后,一个被他们称作“小卡盘”的工具制作出来了。其实,“小卡盘”也不小,直径有1.5米左右,厚度也有1米,只是在各种部件、设备动辄成百上千吨的大桥工地,就显得不那么起眼了。但是,这个“小不点”可派上了大用场。小卡盘的形状就像一个绕电线的线圈,中间一个轴,两边两块圆钢板,圆钢板上的一个个小圆孔,直径正好可以穿过钢筋。这样,钢筋笼的每一根钢筋只要通过这些小孔,就证明定位正确,接头间隙在钢套筒允许范围之内,确保了分节钢筋笼的现场安装。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工效,减轻了劳动强度。以同等人数计算,加工一套钢筋笼,可提前1天至2天完成。
制作一个小卡盘,连材料带人工,成本不过2万到3万元,却为项目部570套钢筋笼的加工,节省了工费175万元。
这就是给工人们出了“难题”的轮胎。(胡建华摄)
充水和气的轮胎难不倒咱
去年4月,50米梁上运架梁的准备工作进入实战期,五大设备散件陆续到位。设备供应商意大利DEAL公司也专门派技术人员来到现场指导安装。
800吨搬运机共有96个轮胎,每个轮胎的直径有1.8米,竖起来比人还高。这种轮胎还很特殊,没有内胎,要充三分之一的空气,还要充三分之二的水,充完水、气后每个重达400公斤。
DEAL公司设定的轮胎组装方案很复杂,上轮箍时要撬棍撬、大锤砸。充水和充气又要分两步进行,整个过程费时又费力,第一天干下来,三个还没装完。
晚上,按惯例召开技术分析碰头会。这天的会议,主持的中铁二局项目部总工刘乃生特地请来了一个人。这人叫何建,是个普通的技术工人。但他却有“十八般武艺”,懂机械,会焊接,擅液压技术。
会议开得热闹非凡,有人描图,有人试验,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
第二天上班时,何建神秘“失踪”。中午时分,只见他带了两个工人,扛着个铁架子过来了。他们胸有成竹地把铁架子罩在待装的轮胎上面,拿来一只千斤顶,不用撬棍,不用大锤,轻而易举地一下子就把轮箍装进了轮胎。随后,又对“洋气嘴”动了“手术”,拿出一个土制的气门嘴模样的东西,利用水枪的原理,将内部分为两路,一路水,一路气,相互切换,使充水充气可以同步进行。
只见他们自如地运用着两个土玩意,不到三十分钟,一只轮胎连安装带充水、气全部完毕,看得老外一下子回不过神来。
待到仔细检查以后,DEAL公司专门负责轮胎组装的蒙帕里伸出了大拇指:“你们干得比我想像得要好得多,中国工人了不起!了不起!”
这位“洋专家”原定两个多星期的工作量,中国工人仅用了四天就完成了,蒙帕里也提前返回了意大利。
“抹”平坎坷成大道
杭州湾大桥的70米箱梁,号称“中华梁王”,顶面面积达1100平方米。箱梁的顶面就是桥面,桥面平整,后续的铺装工作就要轻松得多,质量也有保障。但是,要让这比两个篮球场还大的面积做到平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绝对的平整还不行,还得做出2%的横坡度。以前采用人工抹平,不仅劳动强度大,还往往会产生波浪型,且坡度也难以掌握,不尽人意之处颇多。
中铁大桥局担负大桥工程70米箱梁的预制、架设工作。早在中标之前,就着手研究,力图寻求一种既能提高工效、减轻工作强度,又能提高质量的施工方法,确保梁面平整。中铁大桥局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谭国顺,带着七八个技术员和工人,利用业余时间,找资料、描草图。也许是太投入了,谭国顺好几次拿着热水瓶去打开水,边走边想,结果又拎着空瓶回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台取代人工的机械终于研制出来了。
这台设备的全称叫“大跨度桥面振动提浆机”,它本身就像一座桥,跨度17米,横跨在16米宽的箱梁上,下部的轮子挨着轨道,可以前后移动。两根角钢紧贴着刚浇好的箱梁,利用每秒钟1000次以上的高频震动,一边平整梁面,一边将水泥浆提到表面,使箱梁的顶部平滑光洁。
大跨度桥面振动提浆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使用传统人工抹平工艺,需要十几个工人同时作业,现在只要一个操作司机加上两个监护员,工效提高五倍以上,而且质量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应用结果表明,桥面平整度和坡度的控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