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民主三号”海难鲜为人知细节
稿源:  | 2006-04-03 10:44:04

  李长如少将

  中国宁波网讯

  记者冯小平

  编者按:

  上了年纪的宁波人都会对“民主三号”轮船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这不仅因为该船曾是连接宁波与上海之间的重要纽带,更在于发生在51年前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海难:1955年4月16日下午4时许,“民主三号”轮离开上海驶往宁波。这是一艘3500吨级的客轮,上下共分五层,其中四层为客舱。该船当时被称作“豪华客轮”。当天轮船离开上海时共有乘客1308人,其中有在上海开会、参观后返回宁波的解放军官兵300余人,另有上海人200多位,其余都是宁波人。船上当时还载了3200多件货物。该船在次日凌晨3时许,行驶至金塘岛西北海域时,因偏离航道而触礁。事故发生后,经过解放军官兵全力营救,旅客全部获救,整个事故没有造成人员死亡和重伤,当时被称为世界海难史上一个奇迹。

  “老海岛”前来报料

  前段时间,相关媒体对“民主三号”出事后的海上营救工作进行了历史回眸,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昨天,记者接到一位当年被海军官兵称为“老海岛”老人的电话。老人说,他新近获悉有关“民主三号”出事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记者当即前往老人在江东的住地进行采访。

  老人名叫孙梅生,今年75岁,退休前是海军某部的师级干部,参加过解放一江山岛等战斗,先后立功13次。“民主三号”出事时,他任海军某部登陆艇大队航海业务长,在舟山基地参与了这起海难事故的组织抢救工作。记者见到大爷时,他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将军回忆录的复印件。老人说这本回忆录是由原海军北海舰队政委李长如的家属提供的,为了纪念将军诞辰90周年,他们发现了这份珍贵的史料。

  李长如:船上级别最高的军官

  回忆录的作者叫李长如(1918-2002),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政委,少将军衔。海难事件发生时,李长如是华东军区海军第6舰队政委。那天李长如刚好从上海开完会后乘“民主三号”轮绕道宁波回舟山。他当时是出事船上300余名军人中级别最高的军官。他在回忆录上写道:

  “出事那天,海上的风浪有6至7级,阵风8级,轮船颠簸得很厉害。下半夜时,处在半睡眠状态中的我,突然被一阵强烈的震动惊醒,放在桌子上的热水瓶和茶杯也被震了起来。我马上从床上坐了起来,意识到轮船不是撞了船,就是触了礁。于是,立即提起文件包和警卫员小林一起向驾驶室奔去。当时,客轮两舷的走廊里站满了满脸疑虑的旅客,他们议论纷纷,显得惊恐不安。就在这时,船上的广播通知说,船触了礁,但还在航行,要大家穿好救生衣,到上层甲板上去。”

  李政委在半途中遇到了时任舟山基地干部部的丁力部长,两人一起来到驾驶室后,听轮船政委介绍说,船的底舱撞到礁石上了,开了一个大口子,现在船员和解放军战士们正拿着几十条棉被在堵漏,但似乎没有堵住,当时轮船离镇海口还有20多海里的行程。

  “有解放军在身边,我们就放心了”

  “看到甲板上惊慌不安的群众,我意识到,此时最关键的是千万不能出现混乱,否则那么多的老人和妇女孩子就很可能被挤到海里去。于是,我拿起话筒要求大家保持安静,说海军马上就会派军舰来救大家,同时又号召船上的所有解放军官兵,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全船旅客的生命安全。

  “随后,我把全体官兵组成一道人墙,都站在船舷的栏杆边,把群众围在中间,以防止风浪把群众卷入海里。看到战士们用身体围住自己,群众原来惊慌不安的情绪慢慢稳定了下来。有人说,有解放军在身边,我们就放心了。

  “凌晨4时许,海水已进入四层船舱,船虽然还在动,但正慢慢地往下沉。这时远处来了两条机帆船,我让大家先把老人和妇女儿童送上渔船,一位老太太流着泪紧紧握着战士的手不放;一位妇女一再对自己孩子说:孩子,是解放军救了我们,你长大了千万不要忘了解放军叔叔呀!”

  海难事件被搬上银幕

  回忆录最后写道:

  “两条渔船开走后,约在凌晨5时许,解放军有近20艘不同类型的舰艇到达现场一起参加抢救工作,舟嵊要塞区后勤船队的‘英雄37号’船救了800多人,其余旅客都被其他舰艇先后救上船后送到宁波,而300余位解放军官兵是最后离开‘民主三号’轮的。(孙梅生向记者透露:虽然将军的回忆录里没有提及,但李长如是最后一个作为乘客撤离轮船的人。)就在全体人员离开后不久,‘民主三号’轮就沉入了海底。

  “事隔不久,当时上海的一家电影制片厂还以此为背景,拍摄了一部名为《雾海夜航》的故事片。”

【编辑:王定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