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热线实习生蒋艳报道)昨天,有多位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称昨天本报A4版刊发的《“隐君子”身上搜出百余克海洛因》一文中的“隐君子”错了,应该是“瘾君子”。
事实上,隐君子和瘾君子两个词都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对“隐君子”的解释为:隐居的人,后来借以嘲讽吸毒成瘾的人(隐、瘾谐音)。在同一页,“瘾君子”的解释是:指吸烟或吸毒上瘾的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内载“老子,隐君子也”,指的就是隐居的人。
但在198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瘾君子”的条目。只在“隐君子”的条目中标注了“隐、瘾谐音”。在《辞源》、《辞海》中也没有收入“瘾君子”。可见,早期“瘾君子”的使用没有“隐君子”广。
本报工作人员又查阅了当代的一些辞书,发现张拱贵主编的《汉语委婉语词典》既收了“隐君子”条目,也收了“瘾君子”条目;韩明安主编的《汉语新词语词典》、张艳华编的《现代汉语常用口语词典》、王德春主编的《新惯用语词典》等都只收“瘾君子”条目而没有“隐君子”条目。由此可见,历史上“瘾君子”和“隐君子”是可以通用的。
但是语言文字自有其约定俗成的规律。如今,社会上“瘾君子”的使用频率高于“隐君子”。另外,从语言的理据上说,“瘾”从病字头得义,吸毒残伤人体、吸烟有害健康,都挂得上“病”字号。“瘾君子”能由形见义。再者,在同一篇文章中,一方面在“毒瘾”中用的是“瘾”字,又把“吸毒成性的人”称为“隐君子”,可能会显得不够严谨。本报一位资深编辑认为,用“隐君子”不错,但联系该文的语境,用“瘾君子”更妥贴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