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核心提示
以前只知道农村有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如今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文化中心户,在余姚临山镇已经有76户文化中心户。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呢?记者近日特地到临山镇一探究竟。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是一个有特长、责任心强、热心于为群众服务的农户群体。他们根据自身的特长,经常性地开展曲艺演唱、棋牌竞赛、读书看报、科技普及等活动,为周边的农民群众开辟了一片休闲娱乐、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充电蓄能的新天地,成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良师益友。他们像一块块散布在阡陌间的磁石,深深地吸引和带动了周围的几户、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农户。李英如、顾建荣、毛夏莲就是其中几位颇具特色的文化中心户。
李英如(中)家里总是乐曲声不断,成为当地音乐爱好者的“音乐之家。”
本报记者许光亚摄
-典型
李英如:音乐之家
刚刚走近329国道临山汽车站旁,一段悠扬的旋律从路边一家小旅馆里传出。循声而去,记者看到,3位村民围坐在一起,看着乐谱,神情专注地在排练。一人指挥,其余两人分别拉着大提琴和二胡,可谓中西合璧。其中拉着大提琴的就是临山镇临山村的文化中心户李英如。
今年55岁的李英如1990年从工厂出来后自己开办了家庭旅馆。一直以来他就是个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喜欢下象棋和拉琴唱歌,渐渐地他家成为了周边戏曲、象棋爱好者的“根据地”。在采访中,李英如不时从抽屉、橱柜里拿出一件件乐器把玩,令记者目瞪口呆,一旁的村民说:“他多才多艺,会的东西可多了。”
李英如告诉记者:“晚上、周末的时候,除了演奏的,这里还会有很多唱戏、唱歌的乡亲,唱的主要是些越剧、姚剧等地方戏曲和革命歌曲,经常一唱就是两三小时。来我这里不光是临山村的村民,还有来自泗门的、黄家埠的,也有本镇临城、湖堤村的。”家住黄家埠镇五车堰村的沈如灿,听说临山村有个文化中心户,就主动找到李英如,问能否加入进来。“只要大家喜欢,谁来我都欢迎。”李英如爽快地说。据了解,他们这支队伍原来只有10多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40多人,经常在镇里、村里举办的活动中演出。
临山镇负责文化中心户的文化管理员赵小芳告诉记者:“由拉二胡的褚汉屏执笔编导的越剧《卖鸡风波》已在泗门、黄家埠演出40多场次,而且还获得了宁波、余姚群众文化演出二等奖。”李英如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心愿,他正在与大家谋划筹建一个民间姚剧剧团,希望通过努力挽救濒临消亡的姚剧。
顾建荣:书法之家
顾建荣是临山镇临城村的文化中心户。记者走进顾建荣家,扑鼻而来的就是一股墨香。一楼客厅的摆设明显与别家农户不同,只放了两张桌子和一个书报架。其中一张桌子上放着一排毛笔,另一张桌子则放着创作没多久的书法作品。书报架上放了很多有关书法、摄影的报刊、杂志。从陈设就可以看出这是以书法为特色的“文化中心户”。
顾建荣告诉记者,“临山镇是宁波有名的书画之乡,这里不少村民都喜欢书画。从1986年成立余姚市印泉书画协会以来,我这里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些会员及爱好者的聚集地。他们常常到这里切磋书艺,我都无偿提供笔墨纸砚。”他还常常组织书法活动,并经常被请到学校给老师和学生教书法。顾建荣说,他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书友,互相切磋,共同提高,非常开心。
除了一楼,三楼的一间书房也是书友们的活动场所。书房里除了一张专用的书画桌外,还有两个书柜,放满了书画方面的藏书,足有2000多册。顾建荣的妻子告诉记者:“他不买衣服,就知道买书。”
据了解,不惑之年的顾建荣学书法已20多年,最擅长隶书,去年他的作品获得浙江省一项活动的二等奖。
毛夏莲:体育之家
临山镇汝冬村的村民业余生活挺丰富,一位姓瞿的村民告诉记者,他在村里打工,平时就喜欢打乒乓球,以前没个活动的地方,自从有了“文化中心户”后,他隔三岔五地就往文化中心户跑。下下棋,打打球,累了就到隔壁看看电视,看看书,那里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他说的就是汝冬村毛夏莲家。
经过弯曲的村间小路,记者来到毛夏莲家。这是一幢占地约13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前面有个小院。一楼就是村民的活动场所。主间放着一张乒乓球桌,隔壁间放着沙发、电视和书架。主人家毛夏莲是个憨厚的农家妇女,她告诉记者,丈夫金柏炎是小学退休教师,很喜欢下象棋,村里人常常到家里找老头子下象棋。前年下半年,他们想锻炼锻炼身体,就买了一张乒乓球桌。这下家里人气更旺了。每天晚上有10多人上门来,多的时候达到了几十人,“人一多就改打双打。昨晚,大家还商量着农运会要开始了,要去报名参加。”
在父母的带动下,毛夏莲的儿子也把自己的近千册藏书无偿提供给群众阅读。每天上毛夏莲家活动的村民可以用络绎不绝来形容,打球、看书的人直到晚上10点才渐渐离去。
-背景
构筑农村15分钟文化活动圈
余姚市近年来不断拓展农村文化阵地,改善硬件设施。实施了以完善普及农村文化设施为重要内容的“东海明珠”文化工程。2004年该市又提出连接城市和乡村,辐射渠道畅通、文化资源共享,形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111文化工程”3年实施计划(即通过3年时间,建设10个文化中心镇、100个文化中心村和1000个文化中心户),目前全市已建成文化中心镇4个、文化中心村84个、文化中心户1000余户。初步构建起农村15分钟文化活动圈。村民走出家门,前行15分钟,就能找到一个满足求知、求美、求乐、求健等多种需求的文化活动场所。
临山镇在原来群众自发形成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发展了76户文化中心示范户,在全市的农村文化中心户建设中走在了前列。这些文化中心户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又都是热心人,已经在群众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每户文化中心户都必有“三室”之一:即有拥有一个书柜、100册图书和2份以上报刊杂志的图书室;有棋牌、乒乓、台球、羽毛球等三件以上活动器具的活动室;有电视机、VCD播放器等音像设备的电视室。镇政府还组织各党组织与文化中心户一一结对,为文化中心户配备了100册图书、VCD科技光盘及书架等文化用品。
通过近一年的运作,文化中心户逐渐成为了临山镇农民科技文化的“传播器”和社会风气的“净化器”。满足了群众的求知欲,使农民群众在劳作之余有看头、有听头、有学头,焕发出建设新农村的强烈欲望。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调动起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了素质,陶冶了情操,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有效遏制了迷信、赌博等不良风气。催生了一批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繁荣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亮点。 本报记者许光亚通讯员苗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