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宁海
文化强县建设:齐头并进,成果丰硕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2006-05-19 11:38:04

  中国宁波网讯 去年以来,我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实施“五五举措”的战略部署,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满足群众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整体提高,各项文化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宁海精神深入人心

  中共宁海县委十分重视宁海精神的挖掘和提炼工作,2004年就成立了宁海精神调研课题组,县委书记林静国亲自拟定宁海精神的研究方案和基本框架,县委副书记徐志军亲自担任课题组的牵头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顾卫卫自始至终参与了整个调研过程,于同年10月形成了第一个关于宁海精神的调研报告。2005年3月,县委召开书记办公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提炼和培育、弘扬宁海精神的实施方案,并组建了由县人大、县政协、县委宣传部、县教委等8个部门组成的协调小组,在培育和提炼宁海精神的过程中,大力弘扬宁海精神,在全县上下组织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广泛参与讨论宁海精神,挖掘宁海精神,弘扬宁海精神。同年7月份,又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宁海精神主题词的选条,发动全县人民投票遴选。11月10日,县委召开常委会,在讨论了宁海精神第二份调研报告之后,把宁海精神的主题词确定为“硬气、正气、大气”,并于2006年4月正式颁发了《关于大力宣传弘扬宁海精神的通知》。县委书记林静国同志发表了《大力培育和弘扬宁海精神,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源动力》的文章,在全县上下进一步掀起了学习宁海精神、弘扬宁海精神、实践宁海精神的高潮。

  硬气、正气、大气的宁海精神,是宁海人民千百年来奋斗实践孕育而成的人文硕果,是在宁海这块依山濒海的土地上创造出来的特色财富,是宁海人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始终激励人们前进和向上的心灵支柱。

  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大力培育和弘扬宁海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宁海人民的创造热情和奋斗意志,努力遵循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持续发展;必将进一步升华宁海人民的精神品格和社会风貌,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必将进一步增强宁海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心同德搞建设,一心一意求发展,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文艺创作方兴未艾

  狠抓精品创作,加大重点作品的创作力度。策划并出版了《乡土宁海》系列丛书,对我县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金再军的《人意山光———宁海影像》、陈方梁的《在路上》、王兴满的《宁海故事精选》、童章回的《山海兼优话宁海》、林常飞的《金鸡山》和《山海英雄儿女》、《艾村作品评论集》、《汤洋漫画集》、竺济法的《中华茶人诗描》、陈滨、方英文的《宁海石窗艺术》、郑士渊的《春天,我接近鸟语》、何晓道的《江南明清民间椅子》、徐群飞的《中科院院士———贺贤土传》、储吉旺的《商旅风云》、阿门的《门里门外》等在各级出版社出版(不完全统计),潘志光和阿门的诗在《诗刊》等处发表,潘志光的诗《肉骨头》和《泥土色的花》还入选由诗刊社编辑、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诗选》;应满云的散文诗二章在《星星诗刊》发表后,还入选《中国2005年度散文诗》一书。江南民俗博物馆馆长何晓道获得省、市“五个一批”宣传文化优秀人才奖;陈剑飞加入中国作协;张忌在《钟山》、《江南》等杂志发表小说10余篇,其多篇小说入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及年度选本,在浙江文坛引起了广泛关注,在2005年度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评选中名列第二,获得提名奖;由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选揭晓,我县有6人的书法篆刻作品入展,入展人数居宁波各县(市)区首位,名列全省前茅;在宁波市首届书法篆刻作品大展中,有朱贤东等25人27件书法(含硬笔书法)、篆刻作品入展和获奖,作品入展总数名列全市各县(市)区前茅;县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我县大型文史风光系列片《人意山光》,有多项作品获奖,其中《前童人家》继获宁波市电视作品政府奖三等奖之后,最近又获得浙江省第十五届电视牡丹奖“电视文艺专题类”二等奖,这是我县文艺类电视作品在该奖项上获得的最高奖次;《上海艺术家》杂志推出了《寿者同乡美术作品选》,以8个页面的篇幅集中发表了我县美术家协会陈林干等14名画家的28幅作品;由袁哲飞作词、徐廷常作曲的歌曲《甘于清贫》,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歌曲》月刊上发表。

  拓宽文艺创作的传统题材,积极参与先进性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按照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组织业余作者采访、撰写我县优秀共产党员、廉政公仆、廉政贤内助的先进事迹,结集出版了《时代先锋》、《双十佳》等报告文学集,并举办了廉政书法长廊,用文艺的形式推动党风政风与社会风气的互促共进。

  文化遗产妥善保护

  我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丰富,加强文物管理和保护,对于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促进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去年以来,我县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进一步弘扬地方文化奠定了基础。

  文化普查和申遗工作全面铺开。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徐志军担任主任的平调开发保护委员会,组织专门力量,积极开展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对宁海平调“前十八”、“后十八”36本剧本进行重新整理、编印。现已整理出表演艺术类22项和造型艺术类6项。积极推进“宁海平调”和“十里红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宁海平调”已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县平调剧团正在紧张排练节目,准备进京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会演。

  文物抢救、维修、安全和利用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力度。编制了《城隍庙王锡桐起义遗址周边地带保护方案》,投资200多万元资金对城隍庙进行修缮,并在城隍庙内成立了东方造像艺术博物馆,丰富了王锡铜起义遗址的文化内容。梅林街道胡氏宗祠、西店崇兴庙、黄坛三堂、长街西岙石拱桥等4处文保点申报批准为省级文保单位。潘天寿故居、柔石故居等名人故居得到进一步保护,并将故居的环境风貌保护方案纳入当地村镇改造规划。完成柔石烈士遗物征集工作,共征集到柔石烈士遗物书画作品14件。充分发挥文物开放单位在爱国主义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全县文物开放单位对未成年人实行免费参观,使未成年人能够更容易接受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从小培养爱国爱乡的思想品德。

  群众文化如火如荼

  2005年,我县共举办或协办大中型文化活动15项24场次,观众达12万余人次。第三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开幕式暨“十里红妆”江南婚俗风情大巡游、潘天寿书画藏品展、2005年“宁海之春”春节联欢晚会、县第六届青年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集艺术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丰富了我县各阶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广场文化活动常办常新,群众的参与面广,可看性强。我县去年举办了“金鸡报春”、“永远的党旗”、“关爱生命,安全出行”、“超拨琴行之夜”、“祖国吉祥”等9场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吸引了6万余观众参与。在徐霞客大道小广场举办了103场“大红鹰杯”戏曲纳凉晚会;在潘天寿广场举办了电影放映周活动,先后共放映了37场广场电影。

  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积极开展县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上海京剧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上海萧雅越剧团、“千手观音·如意之夜”、法国比卡底国家管弦乐团去年首次走进我县,我县越剧团也首次赴天津、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巡回演出。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县内外的文化交流,又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

  全面实施“坚持‘三贴近’、文艺进社区”活动,把文艺工作触角伸到城市社区的各个角落。县文联举办了“坚持‘三贴近’,文艺进社区”的仲夏系列艺术赏析讲座,邀请艺术家为社区居民进行艺术赏析讲座。全县14个文艺协会和企业文联发挥各自的人才和文艺资源优势,结合各社区的好人好事,自编自演,以“小型、多样”的文艺活动,宣传先进思想,表扬好人好事,去年共举办各类活动、培训50多场次,有力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阵地日臻完备

  文化阵地是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的主平台。我县在积极抓好高品位、高质量的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着重抓好综合性、多功能的农村和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城市文化新景观。在建成了潘天寿广场、柔石公园、徐霞客大道、江南民俗博物馆、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品位高雅、体现特色的重点文化项目,潘天寿文化艺术中心、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大楼、徐霞客文化公园、广电中心二期工程等一批重大的功能性文化设施,目前正在筹划或建设中。

  加强农村和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健全城乡文化设施网络。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互补、联建共享”的要求,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载体,抓好镇乡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有10个镇乡的东海明珠工程通过市级验收,37个村落文化示范点通过县级验收。各镇乡(街道)充分利用原有的文化设施,逐一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居民小区的配套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

  行业管理规范有序

  近年来,我县文化市场发展迅猛,目前全县已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60余家,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经营收入达8亿元。我县对文化市场严抓狠管,又在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搞活,使文化市场规范有序。

  为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我县对演艺场所、暑期网络文化市场、音像制品市场、印刷企业等进行不定期的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去年至今,全县共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3580册、非法音像制品26917件,取缔无证经营场所22家,责令停业整顿6家,有效打击了文化行业的违法经营现象。同时,按照“开放市场、引入竞争、加强管理、促进发展”的原则,积极扶持规范经营的文化企业主体,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记者林木通讯员楼明月/文君羊/图)

【编辑:王定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