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感人!象山上演“愚公移山”新传
稿源:  | 2006-05-22 10:49:02

  中国宁波网讯 王量迪孙建军徐海荣

  伊家山村海拔370米,位于象山县西周镇东南侧的崇山峻岭中。由于环境恶劣、闭塞、贫穷、落后,这里曾是一个几乎被外界忘却了的地方。10年前,伊家山人自力更生修筑了4.5公里的通村公路,开始融入到外部缤纷的世界。

  而今,经过伊家山人1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改革发展,已经成为象山县山区脱贫奔小康的典型。

  6年挖山终圆修路梦

  一座座大山包围中的伊家山,虽然全村拥有1900多亩竹茂树粗的山林,但终为漫漫山道所困,难以开发致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的人均收入还不到500元,集体收入只有2200元,是象山半岛基础最薄弱的一个贫困村。

  1990年初冬的一个凌晨,以俞兴球为代表的村党支部一班人,几乎放弃了自家的春耕秋收,成为筑路专业户,夜以继日地忙碌在工地上。作为工程总指挥的俞兴球,除了负责人员组织、工程进度把关、资金筹集等关键工作外,还独自包揽了工程沿途两镇7村500多户人家的赔偿处理工作。几年里,他时常是天刚亮离家,晚上摸黑回村。工地的唯一主管村主任俞胜利,6年中不但重活险活亲自干,而且始终恪守自定的白天第一个上工地,最后一个下工地这一准则。村民们反映,伊家山村党支部一班人,因忙于工作,放弃自家的竹笋掏挖等农林生产,户年均损失近千元。

  就这样,伊家山人用了整整6年时间,全面完成了这条长4.5公里的通村公路。据村干部回忆,在这6年中,全村共投入3.7万多个义务工,平均每个劳动力承担360工,相当于整整一年的投入,其间没有一户为义务工的不及时投入或找补而影响工程,若按每工15元计,光义务工一项可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

  三步奏响“致富曲”

  路通了,伊家山村积极实施“双富”工程,快速发展经济。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伊家山再次跨越的新目标。

  村班子请来山区经济专家和林业专家,制定了在山靠山、养山吃山的原则,种植成片的笋竹两用林和银杏。由于村级经济底子薄,村班子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总结筑路投入的经验,大胆提出了投资投劳和土地山林折股、村户联合开发的新思路。伊家山人再次形成户户投劳搞开发的局面。当年春季,就顺利完成了两大基地各50%的开发。这两个短平快项目迅速取得了经济效益。

  在林业开发成功的基础上,伊家山人继而走上“以工兴村”之路。在1996年,机会终于来了:山外的一家企业有意在伊家山合作创办企业,生产出口灯饰产品。伊家山人迅速清理和修整了原来的茶厂,因陋就简改装出一条生产线。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建,于当年6月正式投产。到年底,该企业就实现产值259万元,村集体直接收入达4万多元。

  兴办企业改变了伊家山村村级经济的面貌,兜里有钱后,村班子考虑到山村发展要做透山字文章,于是着手开发山林资源。改变竹笋以原材料出售和简单加工为主的方式,开发出高山绿色食品鲜笋干,进入市场后受到城里人的欢迎,竹笋的附加值成倍增加。

  便捷的“世外桃源”

  伊家山村一步步艰苦创业,基本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但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全村人吃水仅靠一口井,伊家山村继续沿用大家事大家办的传统,想方设法拼凑了8万元,村民出工出力,使村民喝上了自来水,告别了缺水历史。

  水的难题解决后,伊家山村把教育和通讯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全村投入9万元,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安装上了程控电话,同时会同教育部门对村校全面整修、扩班,方便本村学龄儿童上学,还给邻村儿童提供了方便。

  驱车从西周镇出发,只花了15分钟便来到了伊家山村。走进建于村口的伊家山艰苦创业事迹展览馆,这个仅30平方米的小小世界,除了告诉你伊家山人如何筑路、造林、办厂等事迹外,还有伊家山人怎样不失时机地积极建设新家园,不断改善山村生产生活环境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村党支部书记俞兴球谈起山村未来的发展规划仍踌躇满志。他说,伊家山村已在山下购置了17亩土地,供全村人搬迁建房居住,山上则将改造成一个度假村。届时,伊家山不仅能一年四季让喜做几天“山民”的城里人修身养性,而且也能安置一大批村里的多余劳动力。

【编辑:王定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