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中学分校招生场面。记者刘波摄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毛信意)镇海中学分校初一年级报名近日结束,6月中旬将通过面试等形式来录取新生。据了解,学校原计划招收初一新生12个班级,550人。尽管小班每人每学期的学费高达1.1万元,非小班每人每学期的学费高达7000元,还是挡不住家长的热情,累计有近3000人报名。为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入读,学校决定初一招扩至14个班级650人。
镇海中学分校的落成,使镇海中学形成了一种集团化连锁办学的模式。与此相似,我市江东区、海曙区等地近年来也都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名校集团化连锁办学的情况,涉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如江东区5个集团化的幼儿园下辖15所幼儿园,江东中心小学新建华光城校区(分校),海曙镇明中心小学新建南都花城实验校区(分校),广济中心小学新建世纪苑实验校区(分校),效实中学目前正在筹建效实东钱湖校区(分校)。
长期以来,我市各地由于名校资源缺稀,每年到幼儿园、中小学招生时节,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得不痛苦而无奈地四处找关系择校,争着将孩子送往名校。目前出现的“名校连锁经营”,都是以名校领衔,通过名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形式,优化资源配置,让一所新建学校或原有的薄弱学校,快速成长为又一所优质学校,从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进入名校上学。
从目前来看,我市名校集团化连锁办学,都是办一所热一所。然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发现,对于名校实施集团化连锁战略,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最多的担心是:名校的名师资源本身就有限,学校一扩张,哪来这么多的优秀教师?名校这杯“牛奶”会不会被稀释?“金字招牌”含金量会不会下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兼顾?
-各方激辩
“名校牛奶”会被稀释
小学生家长王先生:名校连锁办学,招生规模扩大了,生源整体质量会不会下降?优秀教师有限,师资力量能不能保证?是老教师同化新教师,还是新教师同化老教师?因此,我担心“名校牛奶”会被稀释。
海曙区教育局丁先生:名校扩张办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像肯德基开连锁店一样,输出品牌和管理模式就行了,一所名校的灵魂还是在于名师、在于文化积淀。因此,名校扩张,一定要考虑它的承受能力,一所名校带1-2所新校可以很成功,但如果名校过度扩张,群众不会认可。
名校连锁办学只能是权宜之计。以海曙区为例,如果把群众认可的海曙中心小学、镇明中心小学、广济中心小学、区实验小学变成4个名校集团,把区内的所有小学都归在这些学校的名下,是不是就能提高所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美誉度,让家长们不再热衷择校?显然这是很不现实的。
“傍名校”是件好事情
镇海中学办公室主任朱老师:镇海中学分校的师资力量主要来自于现蛟川书院和镇海区其他学校。同时,适当充实一部分从外地引进的优秀教师和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新老教师有一个相互学习、融合的过程。新教师在良好的氛围中能迅速成长。老教师也能从新教师身上汲取新鲜的养料。新老教师的思维碰撞,能激发起无穷活力。因此,不会影响名校“牛奶”的质量。
海曙区教育局副局长徐德荣:名校连锁办学,能使新学校(或薄弱学校)迅速成长。世纪苑和南都花城2所小区配套小学,如果当初不是采取“傍名校”的形式,家长们就会纷纷择校,小学连招一个班的学生也困难。人气难以集聚,就会导致“择校—生源流失—教学质量影响—加剧择校”等一系列恶性循环。
有人认为,名校连锁办学会影响名校整体的办学质量,等于把一杯“牛奶”稀释成2杯或3杯,不是一件好事情。我认为,如果名校“牛奶”因此真的稀释了,这正说明我们离教育均衡化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如果通过名校办分校,能让老百姓认为名校“牛奶”被稀释,从而不再热衷择校。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牛奶”被稀释反而是一件好事。
“名校帽子”多种戴法
宁波市教育局有关人士:以宁波七中为例,以前只有10多个班级的规模,现在有40多个班级的规模。宁波七中的名校效应,没有因为办学规模的扩张而受到影响,老百姓还是非常认可这所学校。同样的道理,一些名校“连锁店”将来办学质量如何,“名校”的牛奶究竟会不会被稀释,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江东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屠伟光:一个区只有一两所名校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通过名校嫁接,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学,这是教育主管部门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江东区名校嫁接采取了多种措施:江东中心小学开办华光城校区是办法之一,这不是只戴一顶“名校的帽子”,而是同一个法人代表、同一套领导班子在进行运作。此外,还采用“借名校生蛋”的办法,即抽调名校的校级干部到别的学校担任校长职务,从而通过输出优秀管理者来达到输出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目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名校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