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路
中国宁波网讯 记者自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了解到,近5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市加大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力度,全市共完成文物保护单位修缮项目31处44项,总投资2.4亿元人民币。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效显著
目前,我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点600余处。此外,我市现还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座,市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16处。古城区确定的历史街区11处。
天一阁、保国寺等文物保护单位启动新一轮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历史文化名城和保护区的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进展也明显加快,其中《余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通过省政府审查。石浦、慈城、梁弄等保护规划实施情况良好。此外,天一阁博物馆获得国家AAAA景区授牌,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大量资金的筹集,又有力地反哺了文物保护,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相互促进。
重大考古发现加深历史文化内涵
5年来,我市共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25项。其中,2001年至2002年进行的元代庆元路永丰库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国内该类建筑遗址的空白,也有力地佐证了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地位。2004年,田螺山遗址和傅家山遗址的两大史前文化聚焦发掘,进一步拓展了对我市史前文化遗存的认识。此外,句章港遗址初步勘探调查,进一步认知了宁波城市的沿革与发展。大量古墓葬群和古窑址的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宁波西晋时期的文化成熟性和西晋至唐宋越窑文化的分布情况提供了重要实物。
我市还以国家大遗址保护要求来保护河姆渡遗址、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南宋石刻群遗址、镇海口海防遗址,并全面开展这些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正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今后5年国家100处大遗址保护序列。海防遗址已进入国家大遗址备选序列。我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多年来的成绩积累,获得国家团体考古领队资格,得以独立开展学术考古工作。
“一馆两翼”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67座,比“九五”期末增加17座。投入2.5亿元的宁波博物馆正式启动筹建,依托国保、省保单位开辟专题博物馆的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如白云庄、天一阁、保国寺、庆安会馆、龙山虞氏建筑群等,名人类、行业产业类、单位发展史类以及民族民俗等多种类型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依靠社会力量开办,交相辉映,其中有宁波茶文化博物院、“十里红妆”民俗陈列馆等。
近5年来,国有馆藏文物通过考古发掘、部门移交、标的征集、文物鉴定、社会捐赠等途径,总量达到7.48万件,其中新增一级文物64件,二级文物377件,三级文物2000多件。
“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上新台阶
从2001年起,我市每年以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周作为平台,打造宁波历史文化品牌工程,展示年度宁波文博事业发展成果和取得的成绩,扩大宁波文物工作影响力。先后推出《中国藏书楼陈列》、《天一阁发展史陈列》、《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史迹陈列》、《妈祖与中国红陈列》、《浙东学术文化史迹陈列》等基本陈列14个,引进举办各种陈列、展览53个,年参观观众达到600万人次,年均门票收入达到542万元;先后举办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保国寺大殿建成990周年暨宋《营造法式》刊行9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国际研讨会、浙东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等有影响的学术会议、论坛共有11次之多,达成了《宁波共识》、《宁波倡议》等重要成果;先后开展了保国寺大殿科技保护与测绘、天一阁南宋经折科技保护修复等文物科技保护项目4项。2003年开展的宁波赴日本、韩国寻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千年海外寻珍”行动得到了国内文博界的高度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宁波对外文化交流。在5年申遗进程中,我市广泛组织动员全社会参与支持申遗行动,在实现业余文保员队伍不断交接更新的同时,在大专院校、社区等组织培养了一大批文化遗产志愿者,我市文博界还整理、编辑、出版了《越窑与青瓷》、《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图录》、《天一阁文化研究》系列丛书2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