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童年的憧憬,现实的辉煌……”这首名为《今日永丰》的歌是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樊祖荫谱写的,他是地道的余姚凤山街道永丰村人。2002年,樊祖荫回到老家,村里邀请他为永丰村谱写一首村歌。如今,这首朗朗上口的村歌早已在永丰村传唱开了,永丰村的村民也在歌声飞扬的田野中获得了丰收。
永丰村漂亮的村落文化宫。
永丰村村报
中国宁波网讯
办张村报集思广益
除了村歌,永丰村还办了一张名为《今日永丰》的村报,村干部是编辑,村民们拿起纸笔当起了记者。《今日永丰》每月一期,在村民眼里是“阿拉自家的报纸”,“发行量有3000多份呢,都是免费发的,一拿到村报,我们就会马上看,可以领领市面,登的都是我们村里的事情”。
这张《今日永丰》的报纸4开4版。版面虽少却“五脏俱全”,不仅有编辑部社论、村里各种文化活动的预告、幽默小品,还有热门话题讨论,村民对村里有什么意见,或者发现了什么问题,也都可以投稿。
谈起办报的缘由,村党委书记鲁根春回忆说,四年前,当时村里有些老党员对村里的发展非常关心,有人提议:“办张报纸吧,可以向村民宣传政策法规,让村民了解村委会的想法,可以发动村里的积极分子给村里提各种建议。”这一想法得到了村委会的赞成。半个月后,第一期《今日永丰》问世了。看着新生的报纸,村干部们都很激动,虽然大家都没接触过报纸采编工作,都是在一步步地探索,他们希望村报能成为架起村干部和村民沟通的桥梁。鲁根春拿着最新出版的报纸说:“虽然这报纸显得很小,但这是我们自己的报纸,通过它来宣传村里政策,让村民团结一心,好好建设咱们村。”
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在村干部和村民的努力下,永丰村快速地奔向小康,村里的收入也一年高过一年。
70多岁的何心余老人是个老干部,退休后被聘为村里的“建设顾问”。他指着村里的一座座新房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还是大片的农田,田间是零星的小村落。自从1994年中国塑料城开业以来,村庄的变化日新月异。如今,村里往塑料城向北两公里多的沿线地段,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商店、酒楼、宾馆,已经与城区连在一起,村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生活质量也高起来了。可是村巷小弄仍旧又脏又乱。为此,永丰村大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不仅在村报上宣传,村干部还挨家挨户地进行不乱扔垃圾的宣传。通过努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永丰村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村内主干道和桥梁进行了拓宽和整修,道路两边种上了观赏树木,对村民的房前屋后也进行了绿化;完成村内主干道“亮化”工程;拓宽河道,修建防洪堤;改造全村自来水管;将兼职的保洁员改为专职,对村里街道每日清扫,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环境整治带来的深层次变化,就是村民抛弃了乱丢、乱扔垃圾的陋习,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少数民族“演员”登台表演
永丰村是个大村,其中外来人口就有近万人,“这个数目比当地人多许多”,鲁根春介绍说,永丰村的外来人员中有很多少数民族,“我们这里可谓是民族众多,有蒙古族、回族、藏族、彝族、壮族的等等,我们通过他们工作的企业组织大家上台表演,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朋友经常给我们带来欢乐,村里组织文艺演出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为了更好地让外来人员融入村里的生活,永丰村还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党支部。“我们正在打算建一个外来人口聚集社区,尝试着进行物业化管理,目前正在审批中。”鲁根春介绍说,“而且我们将逐步对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实行义务教育,他们所缴纳的学费将同村里的孩子一模一样。”(记者丁晓虹)
专家说法:
张世清(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四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当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解决农民群众的吃饭问题,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而在今天,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战略举措,因此在工作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创新。比如永丰村的村报,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说是文化建设当中涌现的新风尚。永丰村在外来人口居多的情况下,办张村报首先能做到同居住人口之间的信息沟通,其次在经济建设方面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在信息社会中,大部分的人都会直接关注身边的事情,村报的存在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
朱佩(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社会学专业在读硕士):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地区肯定会集聚一定数量的外来人口,他们将会长期生活在这些地方,生活在本地人的周围。在与外来人口的相处磨合中,找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实现“双赢”是最明智的选择。
余姚永丰村的村委会宽和地对待外来人口,让外来人口融入本地的主流生活,可以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而村民也能平和地接纳外来人口,把他们看成自己的邻居。那么,外来人口就会把这里真正当成自己的家,自然地爱这个村庄,也会关心这里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