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是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为建设海洋文化大县,不断增强象山发展软实力,从今日始我们将陆续推出海洋文化大县建设系列报道,敬希广大读者关注。
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浙洽会上,我县一举签下了36个投资项目。其中,外资项目20个,总投资额3.31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22亿美元;内资项目16个,总投资额10.32亿元,协议利用内资5.43亿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外客商把目光投向了地处东海之滨的象山半岛。是什么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是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潜力,是这里的人民多年来耕海牧渔所形成的“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人文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无论从6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在滨海的塔山一带,用并不灵巧的双手把水波纹和贝壳印痕描绘在陶制品的历史镜头看,还是从一条条若隐若现的堤坝像一道道年轮雕刻在象山大地的现实情形看;无论从历经岁月洗礼传承下来的祭海神、提渔灯、喊渔家号子这些民俗活动看,还是从小舢舨、机帆船、钢质渔轮这些耕海工具的变迁看。千百年,我们的祖祖辈辈以海为伴、靠海为生、与海共舞,在创造了无数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丰富、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形成五彩纷呈的渔文化、大气磅礴的海塘文化、令人感叹的海防军事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海商文化。
劳动创造文化,文化塑造精神。象山独特的海洋文化,塑造了独特的人文精神,这就是“海纳百川、勇头潮头”的象山精神。这八个字体现了活力、协作、宽容、友爱,是海洋文化的精髓。它始终流淌在象山人民的血脉里,体现在象山人民的行为中,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到“中国针织名城”爵溪采访,要是问起那里工业发展的历史,老爵溪会告诉你:那是因为二三十年前,海洋资源的衰减把他们逼到了几乎砸锅卖铁的境地,他们只得靠掏海沙卖钱。当一船船海沙在宁波三江口、上海黄浦江岸边卸载后,他们发现用机器做产品卖更来钱。于是,他们开始用卖海沙得来的钱办厂做胶木、编织麻袋,开始把上海师傅用轿子抬进爵溪,好酒好菜招待他们,请他们传授针织技术……
到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建筑工地采访,如果去“追查”老一代建筑业企业家的身份,就可以发现他们当中有许多是打海塘出身的。当年,他们凭借打海塘时学会的一点手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大都市从挖阴沟、砌下水道开始,走上了“一把砖刀闯天下”之路……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过的历程,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渔民合资打造钢质大船,农民合股兴办针织企业,全县合力开发滨海旅游业、举办中国开渔节;天安电器助推“神五”、“神六”升空,华翔“挥戈”中原、东北兼并企业,巨鹰飞往新疆建立棉纺基地……精神产生力量,精神推进创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象山人民“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文化基因与市场精神相契合,得到了迅速激活迸发,成为了推动象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铸就了象山独特的发展道路,使象山从区域环境劣势、条件艰苦的偏僻小县一跃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省级文明城市。
今天,交通部组织20多名专家举行象山港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这个消息再次告诉我们:建造象山港大桥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象山“桥海经济时代”的鼓声已经敲响了。随着这鼓声越敲越响,“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将进一步迸发活力与能量,激发全县上下敢闯敢冒敢创大业的热情,再写辉煌篇章。(记者章如栋 何幼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