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农村改水出现“难题后置”现象
稿源:  | 2006-06-20 15:16:53

  中国宁波网讯

  罗涟浩胡章

  改水工程出现不平衡

  农村改水一直贯彻“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尽管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资金仍主要由村和农户筹集。去年以来,我市基础条件好、筹资能力强的项目已纷纷实施,少数地方却举步维艰,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已十分突出。

  我市尚未实施改水工程的村大多人口分散,与水源地距离较远,人均分摊的改水造价偏高。象山石浦镇鸡鸣村此次花了130万元从2公里外的小水库引水,700多户村民每户集资400元,村干部说,亏得村民居住比较集中,不然很可能有部分人享受不到清冽的自来水。而目前全市还有不少村的水源地距离超过2公里,成本无疑还要增加。

  令人担心的是,这些村大都集中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有的村甚至无集体经济收入,农民只靠田里收入,从镇、村到村民都有心无力。宁海胡陈乡车家村的自来水管道已年久失修,但10万元的维修费用却让他们难以承担,少数村民只得再次启用田头水井。据统计,象山县今后需要实施引水工程的340个村中,有60%碰到了资金问题。

  后续管理还需加强

  农村饮用水工程规模小、管线长、而综合用水量少、单位成本高,公益性强,市场化运作困难。目前不少农村供水站点采用村里雇人管理,所收水费用于支付工资和维修费用的办法,由于规模小,农民承受能力低,未考虑折旧、大修等长期运行成本,后续管理难度正不断增大。

  由于目前很多地方农药化肥仍在大量使用,如果水源地正好位于污染源下游或中间,则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危害。一些村在建设饮水工程时,由于没有小水库可以依托,只能采取就地掘塘的办法,这更给防污造成了很大压力。

  另外,不少村民对饮用水不卫生可能造成的危害还认识不足。一些供水点的管理人员本身也不具备专业知识,对水源好坏的判断仅限于看、闻、尝,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限。

  加大投入是关键

  饮用水安全是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也是我市水改工程的攻坚之年,预计喝上足量洁净水的农民将新增30万人。为此,市里已经把该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十一五”规划,市财政将安排2000万元补助资金。然而,这笔资金对工程建设是不够的,各地应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体制,鼓励、引导企业和有条件的农户共同参与。

  要对供水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对农民饮用水工程的水源保护力度,落实水质监测措施,建立水质公告制度,及时通报农民饮用水水质情况,加强水质净化、消毒和水质自检工作,建立起与工程建设相适应的饮水安全监测网络。

【编辑:王定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