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胜艳残破的家。
面对不幸和艰辛,潘胜艳乐观坚强。记者 江涛 摄
中国宁波网讯 昨天凌晨,本报赴贵州三穗县采访团一行7人日夜兼程,历时30多个小时终于驱车抵达了素有“黔东要塞”和“千里苗疆门户”的贵州东大门———三穗县。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辖5镇4乡,总面积1038平方公里。全县有13个少数民族,其中以侗族、苗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达13万人,占总人口的62.68%。三穗县境内水资源非常丰富,一路上,山谷中不时可见到大大小小的水电站。这里的交通优势也非常明显,是黔东公路交通枢纽。
近年来,三穗县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去年,该县生产总值年增幅达到10%以上,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733元。但由于历史原因,仍有不少农民处在贫困状态。我们带着宁波人民的关怀,翻山越岭,走进了当地两个失去亲人的贫困家庭,了解他们的困境,也真切感受到他们的坚强和善良……
潘胜艳残破的家。
面对不幸和艰辛,潘胜艳乐观坚强。记者江涛摄
昨天上午9点多钟,我们开始了赴贵州三穗县的首站采访。我们的采访对象是4岁时就失去了父母,如今跟着外婆生活的小学四年级学生潘胜艳。采访车沿着坑坑洼洼的公路直奔三穗县滚马乡中心小学,她的家就住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山村里。采访车一路尘土飞扬,颠簸了近半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和外婆相依为命
沿着石级而上,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间破旧的木头房子。门口坐着一名赤脚的老太太,卷着裤筒,正晒着太阳。随行老师介绍说,这就是潘胜艳的外婆全国英,今年71岁。潘胜艳4岁时父母就去世了,她一直生活在外婆家,去年外公也去世了,由于外婆年纪太大,家里的担子就落在了她的肩上。
正在此时,一个瘦小的身影出现在面前。一个小女孩穿着一双拖鞋,挑着一担粪,颤颤巍巍地从破旧的木房子里走了出来。“潘胜艳!”随行老师叫住了她。“我挑下去马上回来。”由于她个子不高,粪桶刚好与她一样高,下坡的时候她只好将扁担横过来,这样后面的粪桶才不至于撞着脚后跟。
午餐是水煮豆角
几分钟后,潘胜艳满头大汗地跑了回来。走进她的家,屋子里是一个土灶,一个大锅里盛满了一锅煮熟的菜,苍蝇在大锅周围乱飞。“那是喂猪的猪食。”潘胜艳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木头结构的房子外面是石头墙,墙上露出一条条缝,用于遮风挡雨的塑料薄膜破旧不堪。“这房子已经有20多年了,一遇到下雨就漏个不停。”外婆全国英不停地唠叨着。
潘胜艳虽然才上小学4年级,但她却是1991年出生,今年已经15岁。这令记者吃惊不小,因为相比于同龄人,她的个子明显偏矮。“这是从小营养不良的原因。”外婆全国英解释说。
午饭时间到了,揭开饭锅,锅里只有米饭。外婆全国英端出一碗豆角,那就是她婆孙俩的下饭菜。因为没有油,豆角也是用水煮的,加点盐和辣椒。可能是饿了的缘故,虽然饭菜如此简单,婆孙俩却吃得津津有味。
拿不出10多元学费
说起这么晚才读书的原因,潘胜艳眼里闪着泪花。4岁时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孤苦伶仃的她只好投奔外公外婆。两位老人也是靠种田度日,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她从懂事的时候就开始帮着外婆下地干活。外婆下地栽红薯,她就跟在后面撒秧苗。眼看到了读书的年龄,同村的小伙伴都背着书包读书去了,她心里好想读书,可是外公外婆没有提读书的事,懂事的她也不声不响。因为她知道,两位老人根本就不可能拿得出一年10多元的学费。直到8岁那一年,她实在忍受不住读书的渴望,第一次向外婆提出了要求。那天晚饭后,趁着外婆乘凉的时候,“外婆,我好想读书。”望着外孙女那渴望的眼神,外婆老泪纵横,摸着她的头,哽咽着,“其实你不说我也知道,可是外婆我实在没有能力,我知道这样实在对不住你死去的爹妈,可是我也没办法啊。”听着婆孙俩的对话,外公在一旁默默流泪。第二天,外公终于决定,上山采药卖钱,为外孙女筹集学费。那年夏天,每天早上6点多钟,潘胜艳就跟着外公上山采药,冒着酷热帮外公背背兜。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外公终于靠卖草药给她准备好了学费。报名读书的那天晚上,她整整兴奋了一夜。
遗憾的是,去年潘胜艳的外公因病去世,年迈的外婆又无力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于是潘胜艳除了读书之外,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下地干活。割草喂牛,挑粪灌水,割菜煮饭,她样样能干。
成绩优秀任班长
潘胜艳的床是用木板放在一根长凳板子搭起来的,虽然已是夏天,但床上没有席子,只有一床破旧的棉絮垫在床上。旁边是一条很小的矮凳,那就是她每天读书写字的地方。班主任老师吴介娟不断地夸奖说,虽然她在家里要干活,但从不耽误学习,学习成绩非常好,还是班长。最近几年,学校几乎全部减免了她的学杂费和书籍费,连0.3元一本的作业本也是老师资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