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余姚
目击历山 追述历史
稿源: 余姚日报  | 2006-07-26 08:51:40

  仅存的一点山体横陈于一个十分逼仄的空间。

  乱石遍地、杂草丛生的历山残迹。

  山上的小树在顽强地争取生存空间

  画家吴泽浩所作的《舜耕历山》图。

  七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低塘街道历山村。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位于329国道北侧的历山遗址。这座史书上颇多记载的名山,此时看上去早已经是惨不忍睹了,整个山体所剩无几,断断续续地横陈于一个十分狭窄、逼仄的空间。

  如今,在最初的历山山基及残存的山体之上,乱石遍地,杂草丛生,建筑林立,新的建筑高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历山原有的高度。一边是高楼,另一边也是高楼,历山只是在它们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命在旦夕。

  历山之所以是重要的,那是因为它与五帝之一的虞舜密切相关。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记》中有一段影响颇为深远的记述,大意如下: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此说较早还见自先秦诸子,如《墨子·尚贤》、《管子·治国》、《韩非子·难一》以及《吕氏春秋·慎大览》等等。据了解,全中国有名为历山者多处,各地根据各自的地望都在为争夺“舜耕历山”的出处地而不遗余力。这当中除我们浙江余姚外,另有山东荷泽、山东济南、山西永济、山西沁水、河北怀来等。

  余姚无论从它悠久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它深厚的地望来看,“舜耕历山”之说并不是空穴来风,与之对应的另一说“禹藏秘图”,便是基于城区内确乎存在另一座名山——秘图山。何况余姚之名与舜姓姚都有关系。五帝之姓大多与附近江河之名一致,如黄帝长于姬水而姓姬,炎帝长于姜水而姓姜;显然,这舜帝长于姚江自然也就姓姚了,所以姚江又称舜水。早在唐代撰写的《括地志》中,就提到越州余姚县、濮州雷泽县及妫州,均有历山、舜井、姚墟等。说到姚墟,当代文博界泰斗史树青先生就认定余姚为生舜之地,并热情写下“姚墟古迹”四个遒劲大字,镌刻于龙泉山东大门石壁。又,清乾隆年间有本《越中杂识》也提到:“虞舜支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其地有历山、舜井、舜田、陶灶……”因此,历代余姚人对于“虞舜故里”、“舜耕历山”,一直津津乐道,其根据之一便是因了距余姚县城三四十里开外的这一座历山之故。《余姚六仓志·山川》中,除记述了“历山麓大古塘……有象田、舜井、石床诸迹”外,还引用旧县志中一个叫叶华滋的考察记述:“历山方广仅数亩,高寻丈计,……山阳石壁镌‘耕隐’二字,有石嵌空横覆如床,可坐数人,相传为帝舜耕时避雨处。”北宋王安石路经余姚历山时,曾“闵然望历山而赋之”:“历山之峨峨兮,予汝耕之,孰汝强之?”清人杨昌祚写有《过历山》一诗:“一望中流绝壁撑,顽山依旧势峥嵘。田畴高下鱼鳞叠,何处当年帝舜耕?”创建于1937年的“舜耕小学”,至今还坐落在位于低塘街道的329国道南侧。

  在一位热心的老年村民陪同下,记者爬上附近一座高楼顶层,拍下了几张残存历山的照片。这位老人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历山还很高很大。历山不远是大古塘。那时他们经常爬到山上去玩。那儿有很大的石眠床,上面可觉。边上还有一座舜帝庙,还有石人、石马。据查,这舜帝庙初建于清康熙十年,咸丰十一年毁,光绪五年乡人张谦、王南敬等募捐复建。老人所见舜帝庙大概就是光绪年间所重建。当我们从教堂顶层下来又走到四分五裂的山石前时,老人不无惋惜地一再说道:这里是文物之地啊,这里应该好好保护起来才对啊。(张放鸣)

【编辑: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