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我市14.8%中学生上网成瘾
宁波有多少青少年上网成瘾?恐怕谁也说不清,不过有一项调查也许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这个情况:去年上半年,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与农工党宁波市委会对市区部分中小学校910名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市区12.5%的学生选择聊天交友为最主要的上网目的,由网络聊天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我市14.8%的中学生上网成瘾。
目前,市教育局、团市委、康宁医院正着手开展一项“全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的课题,参与这项工作的康宁医院院办王建国助理昨天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们已在四所初级中学随机抽查了四个班,结果发现每个班有7%以上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上网瘾,“这7%以上的学生是指需要接受治疗的,而不仅仅是需要心理干预。”王建国说。
而据市信息产业局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宁波拥有互联网接入用户达83万,其中宽带用户70万。市文广局文化市场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显示:宁波目前拥有网吧达840家。
目击
网吧里除了游戏还是游戏
昨晚,记者在宁波大学周围发现了至少7家网吧。在与宁波大学仅隔一条常洪隧道的庄市大道上有家很大的网吧,在北区商业街周围看见两家距离较近的,而双桥商业街则是网吧最集中的地方,记者在这里发现了4家规模比较小的网吧。
记者走进庄市大道上比较正规的“动感嘉年华”网吧,在与老板交谈中得知,即使是在暑假这个大部分学生回家的假期里,网吧生意也还可以。晚上7时左右,人开始陆续多起来,大部分来上网的都是大学生模样的,也有一部分社会青年。来这里上网的人主要是打游戏、聊天等。记者试图找到能打字的软件,发现连最基本的记事本都无法找到,更不用说WORD文档,磁盘里面除了游戏还是游戏。
昨天下午和晚上,记者还暗访了市内多家网吧,发现上网的近一半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大家不是玩游戏就是聊天,或者看网上电影。
个案
为上网,夜里他用绳子从楼上吊下
采访对象:小余,男,17岁,高一学生,14岁染上网瘾
昨天下午2时多,记者来到海曙区胜丰路心悦心理咨询室时,小余正在与咨询室负责人雷丽面对面沟通。
小余是第二次来这里了。第一次,说啥他也不肯来,是爸妈“押”着他来的。小余的爸爸文化不高,在望春办了一家小厂,4年前家里配上了电脑。后来,爸爸请人下载安装了一种叫边锋的游戏,每天晚上一回家就坐在电脑旁打牌。妈妈则在一边观战指点,有时两人为了出牌对错大声争论。
平时,爸妈允许儿子上网查找资料,但绝对不许儿子玩游戏。一次,爸妈不在家时,小余试着找到了一个游戏网站,一玩就是2个多小时。从此以后,趁爸妈不在家时,他都会打开电脑玩一会儿游戏,一种男同学们都在玩的《梦幻西游》。终于有一次,被突然回家的妈妈发现了,把他骂了一顿。晚上爸爸回家后重新找人设置了密码。
尽管家里的电脑上不成了,但小余脑子里的游戏影子不仅没有消失,还时时浮现。有一个星期六,小余在一名同学的带领下,第一次踏进了一家网吧,两人一玩就是大半天。那一天,他们连中饭都是在网吧电脑边吃的。
从此以后,小余迷上了网吧,最严重的一次,爸妈出差,他一天一夜整整24小时都在上网玩游戏。那一次,几顿饭钱加上上网费,他花了将近100元。没钱了,爸妈不给就向同学借。至今他还欠同学三四百元钱呢。他的成绩也一落千丈。原本诚实的他学会了说谎。
在网络游戏“魅力”的强烈吸引下,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从初三下半年的有一天开始,小余借口看病选择了逃课,躲进网吧“避难”。
为了阻止儿子上网吧,爸妈几乎不给他零花钱,晚上甚至看着他上床睡下。一天早上,到了上学时间还不见儿子起来,妈妈推门掀开被子一看,下面放着一只枕头,窗户洞开,不见儿子踪影。后来费了好大劲才在网吧找到他。儿子居然在晚上10时以后,等父母都睡了,用绳子将自己从二楼上吊下。
为了弄到钱上网,他先是借,在“有借不还,再借就难”后,他终于走上了盗窃歧途。有一天中午,他在公交车上伸出黑手时,被人发现。无计可施的父母,只好把他领到专业心理咨询师这里咨询。
雷丽告诉记者,至今为止,来她这里接受咨询的人当中,约60%以上的是像小余这样的中学生。
要使孩子脱瘾,关键在家长
我国著名“戒网瘾专家”陶宏开教授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本报讯一件普通的淡蓝色短袖衬衫,中等身材,高额阔脸,快人快语,不时夹杂几句“Yes”“No”。昨晚,刚从武汉飞抵宁波,以反对不良网络游戏蜚声大江南北的我国著名的“戒网瘾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三大因素诱发孩子沉迷网络
陶教授认为主要有3种因素诱发了网瘾:家庭教育的不健康、学校教育的不科学、社会不良文化。
他说,在当今“4—2—1”(祖辈四人,一对父母,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中,孩子很容易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同时许多家长只懂得限制子女上网,不懂得如何转移子女对上网的注意力,培养子女新的爱好。
其次,学校实行的是高压式的强制性学习、枯燥的应试教育环境,家长和老师一见孩子学习状态不佳,就着急、批评、加压,校园又缺乏及时的心理辅导与有效的沟通渠道,从而导致孩子厌学。而上网打游戏,可以获得虚拟奖励,得到自我肯定,宣泄学习不成功带来的压抑。
第三,现今社会的文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而值得警惕的。比如,比较低俗的连续剧,跟网络游戏画面相近,言情小说、打打杀杀的连续剧、武侠暴力影视文化,把孩子引到了网上。因为在网络上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可以骂、可以打、可以杀、可以谈恋爱、可以结婚生孩子,觉得自由,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一切在网上都能够得到。孩子本身的心理素质不够好,所以很容易投向网络,从而成瘾。
我不认为药物能治网瘾
“现在国内有些人在尝试用药物治疗网瘾,据说还帮助一些人解脱了网瘾。我不认为药物能治网瘾。”陶宏开教授肯定地说。
他认为,绝大多数孩子上网成瘾不是什么病,更不是生理疾病,只是一种比较强烈的习惯,是一种认识问题、习惯问题,也算是心理问题。心理的病要用心药来医治,就是心灵沟通。
陶宏开说,上网成瘾和毒瘾、酒瘾、烟瘾是本质上不同的事,后几种瘾是通过物质的摄入改变了人体的生物、化学结构,采用药物疗法可能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我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的惟一方法就是谈话,用平等的沟通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自己说他最想说的话,然后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他说。
要使孩子脱瘾,关键在家长
陶宏开认为,孩子上网成瘾,主要是家长教育方法有问题。他们往往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精神、情感上的给予,这是教育的误区。要使孩子脱瘾,关键在家长。
首先家长要改变教育方式,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其次要注意言传身教,孩子的毛病往往是受父母的影响,家长首先要在自己身上铲除缺点和网上打牌等不良习惯;另外,在物质上要严格控制孩子的欲望,多和孩子进行精神、情感上的交流。
针对暑假孩子沉迷网络的问题,他认为,暑假期间,要合理安排时间,与孩子一起规划内容丰富的实践,比如参加能激发孩子兴趣的娱乐活动、体能锻炼,观摩健康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回故乡探亲访友,外出观光旅游,到图书馆借阅名著、传记,学习上网查询资料、网页设计、动漫制作,适当让孩子做些家务劳动等。使孩子能劳逸结合,增强自控能力、适应能力及自我平衡能力。
陶宏开小档案
陶宏开,美籍华人,1980年获得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硕士学位。1984年,应邀到美国密歇根大学作访问,一直在美国从事教育研究工作。2002年退休后回国,担任华中师大特聘教授。
2004年,是共青团中央首位“网络文明爱心大使”。陶宏开是中国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的第一人。在社会上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目前已经在全国作了近千场报告,亲自挽救了500多名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培训了上万名志愿者,影响了数十万家长。宁波是他到达的第85个城市。
陶教授把他多年的对如何戒网瘾的研究写在了今年新出的两本书上,一本是《回来吧,孩子———预防与戒除网瘾指南》,一本是《破“网”重生———预防与戒除网瘾实战案例》。
本组稿件采写记者蔡铁锋实习生钟天岚黄抒雨张小飞摄影石桂新胡龙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