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从横山水库往大堰方向,经过近半小时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到了一个叫上洞坑的小村。小村四面环山,清溪翠竹,绿树红花,寂静而秀美。年轻人大多出门在外,只留一些老小,许多房屋无人,村庄空荡荡,稍稍大声说话,竟能听到回音。
谁也不会想到,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竟发生了宁波市首起制造毒品K粉案。
一月多后,现场气味依然刺鼻
7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发案现场。制毒场所是一幢二层小楼,周围无人居住,后面是山。一楼放了一些废弃物,二楼有两间房,前一间放置床、沙发和茶几,还有一套大音响,窗口用黑花布遮盖,屋内光线昏暗,这里显然是犯罪嫌疑人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后面一间即为制造毒品“实验室”,推开门,一股浓烈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这是一个近10平方米的小房间,有一个壁柜,另外三张木柜组成了“实验台”,台上安置了水池,窗户用木板钉牢,只留一排气扇的位置。“实验室”后墙有一道门——要从这里逃走很简单。
民警已将主要仪器设备搬走,但是乱糟糟的地面上仍能找到一些废弃物。此时距离犯罪嫌疑人张某、史某落网已有一个多月,但现场依然能感觉出当初试制过程中的紧张氛围。
“勤学苦练”制毒技术
32岁的张某是宁波海曙人,初中毕业。制毒前,她想过很多挣钱方法,最终觉得做毒品钱来得最快,而且她曾吸食过K粉,深知K粉与原材料之间高额的利润差异。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某在图书馆里查到了氯胺酮(K粉的学名)的分子式,她顿时兴奋异常,以为找到了打开毒品之门的钥匙。
然而面对分子式,只有初中文化的张某一筹莫展。为了学习制毒技术,去年3月,张某假装成一名企业家,聘请了一名化学系的女大学生,专门辅导有机化学。张某将分子式分解成几个步骤,谎称她的工厂里生产的产品需要完成这些工艺,逐一请教女大学生。女大学生信以为真,仔细将原理、操作步骤都讲解给张某听。按照女大学生的讲解,张某逐步在上洞坑村朋友毛某处建起了“实验室”,并开始早期的试制。
去年底,张某在网上遇到从小认识的邻居史某,于是将自己正在制作K粉的事情告诉他,并盛邀其加入,正为赚钱犯愁的史某立即动心。不久史某来到奉化,两人一起学习研究制造K粉。期间,他们失败过很多次,但金钱的欲望让他们一直不愿放弃。
三个月乔装侦查
早在今年3月初,市禁毒大队民警已经盯上了这所神秘的房屋。之后的三个月内,民警多次乔装成买房的、卖水果的光临上洞坑,把这里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他们甚至了解张某制造K粉的进程。但是事关重大,如果不能有效掌握证据,对案件的查处将十分不利。
直到6月10日,民警发现张某等人有转移地方的迹象,而且实验也进行到了关键时刻,于是果断决定收网。当天中午,趁史某吃完饭在村里转悠,民警悄悄摸进了二楼“实验室”,查处了大量物证,随后将史某抓获,与此同时在奉化城区活动的张某也落网。同样涉嫌参与其中的毛某因临时有事暂时逃脱,目前警方正在追捕。
“如果把制造K粉分成十步,那么他们已经走完了第九步,接下来很可能取得成功,一旦成功就会流入社会,将造成很大危害。”市禁毒大队队长王龙海说。
作者:记者祝桥兵通讯员何旭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