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东门67、68号地块拆迁工作从去年10月份正式启动,至今已基本接近尾声,所涉及的479户居民除2户外,其余都签订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既反映了市井百态,又反映了我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作一番简单的回顾,颇有意味。
“下次如还要拆建,我第一个搬迁”
东门67、68号地块涉及到的居民,大部分都按县政府的规定期限签订了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但也有少数居民迟迟未签。原因有多方面,有的对拆迁工作的重要意义不理解,有的对安置政策没吃透,也有的抱侥幸心理,认为拆得越早越吃亏、越晚越占便宜。黄市民就抱最后这种心态。
黄市民的原住宅位置较好,他的要求是换地基或落地房,但县土地储备中心拆迁办(以下简称拆迁办)工作人员不同意,因为此次拆迁是统一安置套房。工作人员十多次上门做他思想工作,给他讲解政策,但黄市民仍不同意签订安置协议,他认为拖得晚一点,拆迁办可能会让步。时间一个月一个月过去了,已签订安置协议的居民优先得到了位置较好的安置房,而拆迁办丝毫没有在安置方式上让步的表示,黄市民这才急了,主动找到拆迁办要求办理签订手续。事后他感慨地说:“原以为是越晚越占便宜,其实是越晚越吃亏,早知政策是这么过硬,我早就搬了。以后如再碰到类似的拆建,我肯定第一个搬迁!”
父母向儿子求救,儿子反过来做父母思想工作
拆迁区内有一对夫妇,他们对安置政策没理解透,抵触情绪较强烈,多次写信到上级部门,并向在外地某部队服役的儿子求救。儿子刚开始时不知道实际情况,以为父母在家乡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也向有关部门作了反映,使得拆迁工作十分被动。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拆迁办与这对夫妇的儿子取得联系,请他回宁海了解真实情况。在他回到宁海后,拆迁办工作人员向他详细讲解了此次拆迁的目的和相关安置政策,希望他能顾全大局,支持拆迁工作。儿子知道真实情况后,直怪父母糊涂,回家后做起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儿子的话当然比外人的话要管用,在他回到宁海的一星期内,就顺利签订了安置协议。
拆迁工作解决了50多起悬而未决的民间纠纷
拆迁区内不少房屋都是转卖过的,有的未办转户手续,有的产权不清晰,这给产权界定带来很大麻烦。随着拆迁工作的开展,各种邻里纠纷和家庭纠纷相继浮出水面。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至今拆迁办先后调解、处理了50多起民间纠纷。
去年12月,拆迁办工作人员在给一处房屋界定产权时,发现房屋产权的原始凭证不知所踪,经多方努力,终于找到这份凭证,发现该房屋属三个人共有,其中一位共有权人杨老太住在乡下,根本不知道拆迁这回事。工作人员赶到乡下找到杨老太,在证实情况后把杨老太列为安置房的共有权人之一。为此,杨老太十分感激,向拆迁办写了一封感谢信,信里说:“你们这种公而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光荣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王市民位于拆迁区的两间房屋早年以置换土地的形式转让给了杨市民,但双方房产证和土地证并没有转户,在工作人员确定该拆迁房屋产权时,王市民声称这房屋仍是他的,产权应该归他。工作人员根据当年两人的转让协议,召集双方进行协商,经过多次努力,最终以拆迁办出面为王市民办好土地证等条件,使纠纷得以解决。
九个多月来,他们没有节假日
对拆迁办的全体工作人员来说,加班是司空见惯的事,因拆迁区的居民白天大多外出上班或干活,只有晚上和休息日在家,要上门做工作,就非得利用这些时间。
据拆迁办主任陈建伟介绍,从去年10月份开始,他们就取消了节假日,“节假日对别人来说是休闲的时光,但对我们拆迁办的工作人员来说,恰恰是最忙的时候,如果我们也像普通单位一样实行正常休假,那到明年也完成不了拆建任务。”不光如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拆迁办工作人员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待命,只要拆迁户提出要求评估或签订协议,哪怕半夜三更也要赶过去。今年6月30日是县政府规定签订安置协议的最后期限,许多居民都赶在那一天来办理手续,因工作量大,拆迁办全体工作人员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3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休息。
一位姓李的拆迁户颇有感触地说:“一开始我对拆迁办的工作人员有抵触情绪,但他们耐心地一趟趟上门来找我谈心、讲政策,还主动帮助我解决实际困难。他们良好的工作态度,最终消除了我的顾虑。”据了解,这位李市民后来不但顺利签订了安置协议,还主动做起了义务宣传员,动员其他居民尽早搬迁。
首期拆迁尽管已快结束,但二期拆迁工作马上又要开始。陈建伟充满信心地说,经过首期拆迁的磨练,拆迁办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都有了更大提高,他们完全有能力接受新的挑战和考验,确保二期拆迁能顺利进行。(文/林木 陈楠图/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