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记者罗涟浩)我市的夏收夏种已基本结束。然而,记者昨前两天在火车南站广场附近却发现,前段时间来甬揽活的外地“插秧客”仍有不少滞留。宁波种植方式的迅速“升级”让他们始料未及,无秧可插让他们面临尴尬境地。
昨天下午6时左右,在南站广场和长春路交界的一块草地上,记者碰到了二三十位来甬揽活的外地农民。他们大多来自山东、安徽以及苏北等地,多数是妇女。一位姓应的妇女说,她来这里快10天了,原先听说来这里插秧每亩至少可挣100元,高的时候曾经超过150元,没想到今年来找“插秧客”的宁波“田老板”这么少。前几天,她们中的一些人把工钱降到了每亩七八十元,总算揽到了一些活,但余下不少人仍滞留在此。眼看“双夏”结束,她们希望能找点其他的零活干,赚点回家的路费。
多年前的“双夏”季节,大批“割稻客”、“插秧客”聚集南站广场附近曾是甬城一景。随着联合收割机的大量引进,我市机械收割率不断上升,今年32万多亩早稻机割率已在95%以上,“割稻客”已基本没有市场,只有不少“插秧客”还经常来甬。来自江苏徐州的一位农民说,以前在这里干上十来天就有千把元的收入,还能包吃住,挺吸引人的。她说,今年在南站广场一带揽活的“插秧客”最多时估计在500人以上,现在已经少很多了。
据介绍,今年全市中晚稻种植面积约为123万亩,比去年增加2万多亩,其中有70%左右推广了直播和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另外,今年各地农机部门大力推广机械插秧,作业面积也已达6000亩。这些技术和机械大多被广大种粮大户采用,而大户又是雇请“插秧客”的主力,这直接导致了大批“插秧客”的过剩。
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外地“插秧客”遭受损失,我市有关中介组织可以联合起来,“双夏”时节在主要的交通集散地设立专门的接待点,并及时收集种粮大户的用工信息,向外地主要的几个“插秧客”输出地进行发布。这样既能规范用工,又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插秧客”的盲目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