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创业多年的徐军仍是一副学生模样记者薛智谊摄
徐军在宁波大学读书时就创办了一家网络公司,当时有“宁大创业第一人”之称。经过几年的艰苦打拼,这位家境贫寒的学生带着他的团队,将公司由小做到大,由弱带到强,逐渐在IT行业站稳了脚跟,现在公司一年的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上。
记者与徐军预约采访时,他把时间定在了晚上。记者到访徐军的公司,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还有几名员工在忙碌着。“这是家常便饭了。”一名员工告诉记者。虽然创业已有小成,但徐军和他的团队身上,依然还保留着初创业时的“拼命三郎”精神。
创办宁大首家学生网站
徐军的创业是典型的白手起家。他的老家在金华兰溪,父母都是农民。1999年,20岁的徐军考入宁波大学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次年5月,大一学生徐军就创立了宁大第一家学生网站———二重门网站,并通过这个网站做起了电子商务。他先和市区一家超市取得了合作,为同学派送方便面。但那时电子商务在社会上刚刚起步,一些人出于好奇在网上发出定购意向,等到商品送上门时却拒收,屡次的临时变卦让徐军赔了300多元。
成立宁大首家学生公司
但徐军没有气馁,他利用一切社会实践的机会到软件公司兼职,尝试着设计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简单的操作软件。2001年,他筹建了宁波学生网,动员10名同学组成创业团队,设立了一家网上公司,自任CEO。但谈第一笔业务徐军就遭受了不小的打击,当时他上完课打的到市区谈业务,由于没有估计好时间,迟到了。对方公司的一位副总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徐军备感委屈,但他也由此深知了创业的不易,暗下决心一定要成功。
当时徐军认识到,校园毕竟太小,如果一味在“象牙塔”捣弄,不主动走上社会经受风吹雨打,公司永远也长不大。2002年底,读大四的他与几名同学开始一边上课,一边办信息技术公司。2003年3月,他和其他两位同学凑足10万元,在市科技园区工商局注册公司,拿到了营业执照,宁大首个学生公司正式成立。20多名员工都是清一色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不到25岁。当时父母为了支持他,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拿出来了。
盲目扩大经营遭遇挫折
2003年天一数码广场提供了一个学生创业的基地,提供一块门面给创业学子,不收取租金,徐军于是开始在那里卖电脑产品。但这一次扩大经营遭遇了滑铁卢,由于没有经验,没有更好的进货渠道,本来就发展得并不稳的网络公司元气大伤。加上其他业务受限,公司一度陷入困境。这时,几名开始一起创业的同学,有了放弃的想法。一位负责技术的创业者走了,徐军没办法,只好自己一边管理,一边从事技术开发。后来,又有几位公司的核心成员相继离开,徐军知道无法挽留,他惟一能做的是坚持下来,孤军奋战。“我也不知道那段黑色的日子是怎么度过的,可能是靠一股激情在支撑着吧。那时只知道忙,很多事情来不及细想。”徐军说,“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是很不对的,千万不能因为忙而不去仔细思量,公司的发展方向一定要正确,现在很多公司陷入长不大也死不掉的怪圈,就是由于盲目发展。”
成功转型公司走上正轨
幸运的是,就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候,一家集团公司伸出援手注入了一定的资金。徐军的眼光也不仅仅停留在宁波,他跑绍兴、湖州、金华,把业务扩大到了外地。经过一番努力,2003年底,公司出现了转机,业务量有了增加,特别是承接了几个大公司的业务后,让徐军和他的公司有了喘息之机。2004年初,公司进行了重组,有了4个核心成员。
当时,网络公司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徐军想,公司的定位要做些调整。他将公司的主营业务由做网络发展到以开发企业管理软件为主,覆盖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生产管理等管理系统的软件,甚至成为企业的外部IT专职服务部门。这成为公司一个关键的转折,从那以后,公司步入了高速成长期。今年上半年,公司连打了几个漂亮仗,估计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不成问题。
徐军说,他应该算是个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好几次,公司差点关门了,能够一直走到现在,并越走越好,除了激情和信念在支撑外,与许多人的帮助和关心分不开的。我要感谢所有对我施以援手的人。”
-创业感言
别为虚荣心去创业
“千万别为满足虚荣心而去创业。一开始我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因素,认为自己创业当老板是最牛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不是有很多‘打工皇帝’比当老板的活得洒脱和滋润吗?”徐军对当初的创业当然不后悔,但他说,头上顶着“宁大创业第一人”,他曾被母校等单位邀请给学弟学妹们办创业讲座,每一次座谈,他都要给学弟学妹们提两点建议:一是创业应先易后难,二是千万别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去创业。记者薛智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