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图片新闻
观念一变,苗寨成了“聚宝盆”
稿源:  | 2006-08-11 10:29:58

  昨天,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上寨村村民穿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迎接中外游客。(记者周建平摄)

  中国宁波网讯 贵州凯里专电(记者朱军备)从凯里市到雷山县的主干道紧临黔东南州著名的巴拉河,清澈的溪水从高山上奔腾而下,河谷两旁的苗寨吊脚楼依山而筑,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原生态的苗家风情。多少年,多少代,苗家人在那里繁衍生息,过着艰苦的日子。

  如今,一批批远道而来的游客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一个个农家乐、漂流点、旅游观光村寨建成开放,长长的河谷成为一条旅游黄金带。

  昨天下午,当记者进入雷山县郎德镇上寨村时,刚好遇到一批旅游团队进入苗寨。苗家人穿上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男人们打起鼓,吹起芦笙,姑娘们在寨门口用“迎客酒”将客人迎进寨。

  上寨村村支书陈民军说,“村里光旅游业的收入一年就有60多万元。这还得感谢当年到宁波去培训学习。”早在1998年,陈民军到宁波参观了滕头村等地,看到了一条致富的大道,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回村以后,他积极参与村里的旅游开发,经过几年的努力,村寨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保单位、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如今,每月都有100多个团队进寨来。村民说,祖先传下来的吊脚楼,成了国宝,以前祭祀的鼓坪成了“聚宝盆”。

  在这个寨的下游,还有一个有名的旅游村寨叫南花村,属于凯里市三棵树镇。像陈民军一样,经过赴宁波培训学习后改变观念的南花村村支书潘仁峰,将一个昔日村民年均收入仅300元的贫困村,打造成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民人均收入提高到2860元。

  人的思想观念落后,干部的素质不高,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扶贫要先扶志,扶贫更要扶智。智力扶贫,培训干部、技术人员,成为宁波帮扶贵州10年的重头戏。

  于是,贵州的县委书记、县长们被请到宁波参加“县域经济研讨班”,乡镇干部、部门干部也过来了,百名村干部、种粮大户等参加“致富带头人培训班”,还接受了9批98名贵州干部来甬挂职,200名医生、教师(校长)来甬进修。

  我市也先后派出9批48名县处级干部赴对口地区挂职锻炼,8批188名教师(校长)、5批讲师团、12支医疗队、3批志愿者和多位农技专家到贵州。

  开展培训和双向交流,帮助对口地区干部群众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拓展了思路,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10年间,我市先后投入1200万元,在对口帮扶地建设培训基地,并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共为贵州培训各级党政干部、教师、医生及各类技术人员1.2万多人次,进行农业科技和非农就业技能培训2.6万多人次。

【编辑:胡晓云】